文学向内是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向外是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于个体,于一座城,都是如此。
青岛有非常不错的文学质地。“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天生丽质的文学气质,充满了激发作家创作灵感的气息、声音和色彩。”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说,青岛的街道古巷中,老舍、沈从文、梁实秋、闻一多等文学大师的足音在青石路上经久不息;在青岛文学馆里,通往楼顶的阶梯墙上耿林莽、尤凤伟、杨志军依次排列的肖像融入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
不光是青岛,乃至全国,文学或许不再是“显学”,小说创作或许也普遍面临趋同化、商业化、网络化的现状,但只要“讲故事”的本能依旧在,则文本中的“青岛故事”就不会完结。
近两个月里,青岛文学界有几件或许会对未来产生一定影响的事儿,比如青岛文学翻译委员会的成立,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也举办了成立座谈会等。寻找新鲜的、具有探索精神的文本,也成了青岛文学界近期热议的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当选不久的市作协主席高建刚,就正在孕育的文学新气象与他进行了一番对话。
背景:截至2017年12月,排在国内市场份额前45位的重点网络文学网站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另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达3.53亿,已占网民总量的46.9%,其中手机用户为3.27亿,占手机网民的45.1%。
2月9日,青岛市作协在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召开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座谈会。未来青岛文学事业将依托这个平台,加强对青岛网络作家的了解和关注,举办相关文学讲座和文学活动,聚拢更多优秀的网络作家加入,以壮大青岛网络作家队伍的实力。
高建刚:现在在网络写作中,有一个词叫“金手指”,还有一个词叫“外挂”。前者指的是很多网络作者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写的故事可能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他能够按照读者爱看的逻辑去写,他的驱动力是一种商业的逻辑,因为他毕竟以此为生。后者则是网络游戏的术语,形容这些作者高效的码字能力,他们平均一天能写八千甚至一万字,劳动强度非常大。比如(加入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的)这一批人以“80后”、“90后”为主,但这次开会间隙有人腰椎不是太舒服,起来扭腰、做操,看得出来平时的创作是很累的。
我了解到现在网络写手创作一部作品,前50万字是供读者免费阅读的,按照我们对传统小说的认识,这个字数就是长篇中的长篇,但在这时他们没有收入。但当开始收费后,后面的字数可能就在掺水了,最后写完能有几百万字。
虽然2017年网络作家的关注度得到提升,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新社会阶层”,但相应的评价体系却比较单一,基本就是年收入这项指标,这是全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未来我们应该会推出一些针对网络文学的支持体系,一方面在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方面对这些网络作品进行讨论、探索;一方面可以进行关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培训,作协系统是有传统的培训渠道的,比如到鲁迅文学院进修等等,但针对网络作家的确实不多,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讨、培训提高他们文学作品的 “生命持久性”。现在这些作者都很年轻,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可塑性。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对青岛网络作家的关注,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青岛这几年一直在做签约作家这件事,对于要不要向网络作家倾斜一点,说起来也有点矛盾。签约作家给予的生活补助,网络作家其实并不看重,据我了解,参加这次座谈会的网络作家,一年挣五六十万元都算比较少的,一年挣到数百万元的就有五六个。但从之前联络的情况来看,很多网络作家都非常希望能有专门的组织和协会,这可能是为了追求一种认同感吧。这次有一位网络作者就说:“没入网络作家协会前,我们是作者。入了,就算是作家了。”我想,未来在签约作家中给网络作家一个名额,或许也算一种勉励吧。
网络作家的创作,从全国来看可谓风生水起。近几年,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很多,影响力很大。青岛也有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而且有着庞大的创作群体。在前阵子刚刚结束的省“作代会”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要汇聚四股力量”,网络作家便是这四股力量之一,足见对网络作家的重视。今后,青岛市作协将对网络作家提供实际有效的服务,尽最大努力为网络作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