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多不一定代表流量好。”
——写在前面
01
(爆侃网文 讯)有人说,网络文学行业越来越内卷了。那这就要对比网文行业的过去,从头开始说起。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浪潮中,网络文学虽然起源的早,但发展历程并没有那么的激进与时髦。网文江湖最近一次大震荡,是源于三年前的那场付费与免费模式之争,但如今看来可以肯定的是,两者路径不同,目标不同,满足不同用户的诉求,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空间。而众多新玩家的入局,也着实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拥有多少的流量、要构建怎样的平台生态,网文内容IP才是支撑下去的源头活水,但内容建设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过去的几年里,试图通过作者补贴、奖金激励,想将作者全部收入囊中的互联网公司不止一个两个。
而塔读小说在巨头环绕之下,这两年凭借公平公正的推荐机制、不断加码的福利政策保障和11年以来积累的内容孵化能力,已然成长为作者口中的“原创文学圈中的一股清流”。十里酒香、封侯拜饭、黄河落日圆、命给你行不行、桂花、朕闻上古、一柄墨刀等一大批塔读签约作者,在各个分类逐渐成长得颇具影响力,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文新人及中腰部作者选择在塔读安营扎寨。
02
大多数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写作的爱好都是从上学时代就开始的,他们在不同的社区论坛,以不同的人设、不同的ID写着不同的东西。而网络文学网站的存在,也为更多人提供了以创作谋生的机会。但是网文新人想要在此分得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轻的时候谁还没有个当作家的梦了?于是大部分的新人作者在早期都是凭借为爱发电支撑下去。
“要给新人露头的机会,让优质的作品获得更多的流量,对内容孵化和作者成长都要长期有耐心。”这是一直以来在塔读内部贯彻的业务执行准则。
“那什么样的网文作品才是好作品?我们编辑经常在一起聊一部作品为什么好,但很少去讨论这本书会不会成为流量爆款。创作价值的本身就并不是完全靠数据就能衡量和拆解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创作,然后去学习和理解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的。”塔读男频总编战国如是说。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下,人工智能不断发展,APP的推荐机制越来越复杂,“编辑”也从人变成了机器的算法。被看得越多就等同于内容更好、值得推给更多人,依然是互联网公司普遍信仰的真理。
但正是因为不信奉这个逻辑、相信人的判断终究不能被算法取代,才让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塔读,被越来越多的作者和读者坚定选择。
塔读运营阿亮说:“如果只依靠智能推荐,而没有个性化的运营扶持,新人和中小作者很难与一呼百应的头部作者进行流量争夺。”塔读也有算法推荐,但并不以流量为单一维度,试读率、追读率、评论这些反倒更加重要。刷阅读量会直接影响内容生态建设及其他作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塔读的技术团队会对此进行严格的监控,对违规的作品将会直接给予下架和作者永不签约的处理。
03
其他平台的读者,很难有塔读读者那样的忠诚度和参与度。
很多作者都透露出过这样的印象:“塔读的读者参与度更高,带来的反馈感更强,时常在书评区给一些接下来的剧情走势建议,但在其他平台的书评区,感觉很多读者都还没有理解剧情就开怼,说的也很难听。”
前段时间,在《我体内有只鬼》这本书完结之际,塔读的运营就在站内发起了一次关于这本书的番外创作活动,数百篇优质番外内容从中诞生,读者的用心程度更是可见一斑。
塔读一直鼓励粉丝维护创作的氛围、尊重创作者、尊重正版原创,而一旦发现抄袭,粉丝也会主动维护原创作者进行举报,平台在接到举报后会第一时间进行核实下架,这是用户主动参与到内容价值构建中的表现。
为了鼓励优质的创作者,主动去挖掘给予他们更多的推荐是塔读编辑日常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记得有一位新人作者文笔和内容都非常的好,很重视自我表达,但就是缺乏了一点与读者间的共鸣,因此成绩可能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亮眼,编辑就主动去跟这个作者沟通,引导作者去找到自我表达和读者喜好间的平衡点,后来这个作者迅速开了本新书,成绩非常不错,随之而来的,就是有其他平台想以高保底的价格来签他的作品,被果断拒绝。他说:“陪你一路成长起来的人,不可以说抛弃就抛弃。”
时常听到一些新人作者说,在塔读暂时还没有赚到很多的钱,但却体会到了在这里创作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网络文学创作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塔读认为,作者们需要的远远不只是收入上的回报,还有个人价值的认可、持续的反馈,总的来说,就是作者真的感受到“在网络文学创作这件事情上,自己有变得更好。”当然,这需要作者和平台共同持之以恒的努力,行之所至,坚定如初。
忽然觉得,一辈子能写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小说,其实也是一件挺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