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网文助手 > 写作素材 > 字词句段>正文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变易动静”的写作

时间:2017-10-27 10:42:15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百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江河。冢:均指山峰。陵:丘陵。比喻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克!不舍尽夜。

  汉·扬雄《法言·问道》道:物质的本源。航:指船。混混:滚滚不息。“道”就象道路和河流,路上车,河里的船,往来息。双喻客观世界在永恒的运动。

  ●日与月与,荏苒代谢。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晋·张华《励志》与:作语助,无义。荏苒:光阴流逝。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逝。比喻世界在永恒地运动发展。

  ●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

  唐·崔曙《缑山庙》涧水:溪流。。时间如同山间的流水和浮去不分年月,自古及今运动不息。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唐·李贺《梦天》黄尘清水:即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菜、方丈、赢洲三座神山。此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形容世界变化的迅速。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斯须:一瞬间,喻变化迅速。事物变化迅速,不可阴挡。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汉·贾谊《鹏鸟赋》万物变化永无止息。

  ●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

  晋·向透、郭象《庄子注》向者:过去,昔日。时间在流逝,昔的我已不再是今日的我了。

  ●今 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比喻万事物万物的变化日新月异。

  ●天道有迁易,人理无常全。

  晋·陆机《塘上行》自然办和社会都在发展变化。。

  ●天道尚变。

  宋·王安石《河图洛书议》尚:久远。天道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的。

  ●世道如奕棋,变化不容复。

  宋·苏轼《和李太白并序》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逆转 的。

  ●天以善变而能久。……地以善变而能久。

  清·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纪序》比喻善于变革才能使江山永固。

  ●天行不息,日月运转不已,皆动物也。

  宋·李复《答曹秀才书》天地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滔滔天下,若动若植,是曾无一物息者矣。

  宋*胡宏《不息斋记》自然界没有静止不运动的事物。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秋水》万物的生长,如快马奔驰一般,没有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一个时间不在移动。

  ●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容》自然规律的变化是有时序、有节度的,变化之中有常规性。

  ●天地万物无时不移也。

  晋·郭象《(庄子*大宗师)注》移:运动变化。万物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的。

  ●变化者,天地之自然。

  晋·葛洪《抱朴子·黄白》自然:自然而然。运动变化是天地万物自身固有的属性。

  ●凡物穷则思变,困则谋通。

  晋·王弼《周易·因卦》穷:极端。因:阻塞。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受到阻塞就会变为通畅。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宋·欧阳修《明用》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

  《周易程氏传·恒》常道:规律。任何事物都随着时间的信推移而变化,这是一条普遍规律。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汉·贾谊《鹏鸟赋》造化: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变化如炼铜一样,其中阴阳是动源。比喻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变化的源泉。

  ●阴阳者,造化之钥也。

  明·王廷相《慎言·道体》比喻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运动变化的源泉。

  ●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黄老帛书·果童》阴阳俱务,事物就会起变化,产生新的东西。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合:和合。接:接触,交感。天地和合而万物生,阴阳交感而变化兴起。

  ●天不变,道亦不变。

  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道是永不变易的。

  ●常者,道之纪以权,弗能济矣。

  宋·李《易论》第八 常:事物的普遍规律。变:变化,偶然现象。权:变化。济:通。道有其固有的规律,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变化,事物就不能发展。

  ●天地不易也,日月无变也,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为而独变哉?

  宋·司马光《迁书·辨》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不变的,规律也不变。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列子·天瑞》万物按其自然规律而产生发展变化,这种生化,就是常规,必然如此。

  ●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万有不齐。

  明·王廷相《雅述上》生生:变化和新事物的产生。充满天地间的元气是生生不息,既有其固有的法则,又有特殊的偶然的现象,从而使万物显出千姿百态。

  ●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

  清·戴震《原善》万物之生生不息,这是万物化育之本源;万物之形成各种具体的形式结构,这是本源所派生。

  ●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大自然由于有生生不息这个化育之源的存在,故其各种形式结构也自然产生。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之所以参也。

  宋·张载《正蒙*参两》一物:指气。两体:指阴阳。一:统一,同一。神:阴阳变化不测。两:对立。参:交互错杂。气是包含阴阳两个部分的统一体。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天地万物错综变化的根源。

  ●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宋·张载《正蒙*太和》二端:指阴阳两体。天地间的一切变化,无非是阴阳二端发生交感的作用。

  ●凡天下事,一不能化,惟两然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能化万物。

  宋·朱熹《朱子语类》一:绝对的同一。两:阴阳二端的变化。一切运动都统一于阴阳二端的交感作用。

  ●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40章反: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斗争是运动的原因。

  ●动于反也。

  宋·王安石《(老子翼)引》运动变化的动力在事物内部而不在外部。

  ●太虚者,本动者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太虚:原始物质“元气”。物质的本质是永恒运动的。

  ●则柔相摧,变在其中矣。

  《易传·系辞》刚:坚强。柔:纤弱。一强一弱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产生变化。

  ●以气化而言,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相为仇。

  清·王夫之《正蒙注·太和》相为对:互为对立面。阴阳二气互为对立面,对立面斗争,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刚与柔、生与死,都是对立面,所以互相斗争。

  ●合焉而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

  唐·柳宗元《天对》焉:助词语。三:指天地、阴阳和元气。一:指元气。吁:出气声,吹。功:作用,推动。天地万物都统一于元气,元气中有阴有阳,阴阳两极互相交感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

  ●(气)一动一静,一来一往,一阖一辟,一升一降,……万物之生长收藏。

  明·罗钦顺《困知记》阖:同“合”,关闭。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爱憎相攻而吉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相感而利害生。

  《易传·系辞》悔吝:悔恨。情:诚实。爱与憎、远和近。诚实和虚伪这些对立面互相斗争,由此产生悔恨和利害。

  ●生生之谓易。

  《易传·系辞》生生:变化不息。永恒的运动变化就叫做“易”。

  ●阴阳……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

  清·王夫之《正蒙注·参两》虚空:元气。元气中充满阴阳两个对立面的对立和斗争,所以世界 是永远向前发展的。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清·王夫之《思问录》天地之化育原理不变,但天地化育出来的万物则变化无穷,月异日新。

  ●质日代而形如一,无恒道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天地之化育原理不变,但天地化育出来的万物则变化无穷,月异日新。

  ●化而载之谓之变。

  《周易·系辞上传》化:渐的量变化。变:显著的根本的变化。载:载断处,中断处,就转为显著的变化。

  ●渐者,进也。

  《易经·序卦传》渐:徐进。缓慢的量变化叫做“进”。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素问·天元纪》生:渐变。极:极端,载断处。渐变叫“化”,向对立面的转化叫“变”。

  ●化是渐化,变是变。

  宋·朱熹《朱子语类》“化”和“变”是变化的两种不同状态。

  ●变要乎?日渐。

  明·王廷之《慎言·御民》变化的根本是渐变。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宋·张载《横渠易说·乾》著:显著的变化。渐:逐渐的变化,“变”指显著的变化

  ●变则化,由粗人精也;“张而载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宋·张载《正蒙·神化》由“变”到“化”,是从粗到精的变化。由“化”到“变”是由细微到显著微也。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宋·蔡沈《洪范皇极·内篇》显著的根本的变化是渐变的积累;渐变的显著的根本的变化完成。

  ●而生者,飘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

  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事物的变化有迅速的变化,如飘风骤;有渐渐的变化,如动植物的生长。

  ●凡物之渐,不惟月变,日变,时变,但人觉尔。

  宋·朱熹《朱子语类》渐:渐变。万物量的逐渐变化,是从不止息的,只是变化不显著,人们察觉不到罢了。

  ●世变有渐,著寒署然,非寒而突署,署而突寒也。

  明·王廷相《雅述上》渐:逐渐,渐变。突:突然,瞬间。事物的变化是以渐变的形式实现的,比如寒署的交替,是由渐到著,而不是突然过渡。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第23章狂风刮不到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天。比喻突变不会持久,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渐变。

  ●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而毕。

  汉·刘向《说苑·谈丛》溢:水涨。须:片刻。突变是短暂的。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变为朗月晴空。

  明·洪自诚《菜根谭》霁(jì):雨、雪停止,天放睛。倏:忽然。比喻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突然转化。

  ●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荀子·大略》尽:极端。渐进的积累会转化为显著的变化。

  ●积微而著,由著复微。

  明·罗饮顺《困知记》渐变和突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众小成多,积小致钜。

  《汉书·董仲舒》钜:同“巨”。多和大都由细微积累而成。

  ●变故兴细微。

  晋·傅玄《明月篇》显著的变化是由微不的变化逐渐积累起来的。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人世间的变化,也有一个由“微”到“著”的过程。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尚书·盘庚上》燎原:火延烧原野。迩:近,接近。一点小火星,可以烧整个原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0章毫末:毫毛的末梢,数量极微小。累:积聚。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燎原之火,星星也;干霄之木,青葱也。

  明·彭汝让《木儿冗谈》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青青之苗可成参天之树。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庄子·则阳》卑:低下。高的和大的,由低的和小的积累而成。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墨子·亲土》镒(yì):古代重要单位,一镒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裘(qíu):皮衣。狐白:狐腋下纯白的毛皮。江河不只有一个源头,贵重的狐裘不只是一张狐皮做成的。比哈质变要有量变作准备。

  ●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

  汉·王符《潜夫论·慎微》积上不止:不断地向上堆积。积下不已:不断地向下伸延。嵩山:大而高的山。嵩,古作“嵩”。黄泉:天玄地黄,泉在地中,故曰黄泉。事物的量在渐变中不断扩充,最后引起质变。

  ●炎火成燎之势,涓流兆江河之形。

  南朝·宋·刘骏《下诏罪王僧达》炎:同“焰”,火争。涓流:细小的水流。兆:预示。一点火星会发展成燎原之势,涓涓细流会汇成大江大河。

  ●荧荧不灭,能焚昆山;涓涓不绝,能成江河。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慎》荧荧:灯烛光。昆山:古山名,即今昆化山。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焚。

  《韩非子·喻老》千里的堤坝因一个蚁穴而崩溃;高大的房屋因烟裂缝冒出的一点火星而焚毁。

  ●以毛缟之轻微,能败舟轴者,积多这所致也。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慎》缟:白绢。

  ●败:毁。舟轴:船和车。微小的变化积累起来会引起质的显著的变化。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毫厘:数量微小。缪:同“谬”,错误。小错不改,会铸成大错。

  ●臣君,子,非一旦一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比喻从量变到质变要有一个过程。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汉·王充《论衡·状留》斯须:时间短暂。比喻从量变到质变要有一个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比喻质变由量变的积累而成。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汉·王充《论衡*感虚》累:积累。兼:两倍。释:融化。质变要以量变为条件。

  ●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

  《后汉书·丁鸿列传》涓涓:细水慢流貌。比喻量变引起质变。

  ●星星之火,遂成原。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小火星可以引起的原大火,比喻小事可酿成大事。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千仓万箱的粮食,不是一时作所能收获;参天的大树,不是十天所能长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林玉露》比喻显著的质量,是由不显著的量变积累而成的。

  ●尺薪不能温镬水;寸冰不足庖厨。

  明·宋濂《演连珠》镬:锅。庖厨:厨房。一尺柴火不能热锅水;一寸冰不能冷却整个厨房。

  ●盈乎万必起于锱铢,竦秀凌霄必始于分毫。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锱铢:少量。竦:耸立。比喻重的和高的东西必从轻的和少的积累而成。

  ●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

  汉·枚乖《上书谏吴王》铢:少量。称:量轻重。石:容量单位,十斗是一石。度:计算长度。铢积寸累的微小变化,会铸成大的错谬。

  ●权衡虽正,不能无毫厘之差;石虽平,不能无抄撮之较。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从化》权衡:称。石:量器,三十斤为,四匀为石。抄撮:比喻极小。权衡虽然很准确,不能没有一点误差;匀石虽然很平正,也不能没有一点可计较的。比喻事物没有绝对允当,极小的不合理是难免的。

  ●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已迁。……恶足以语日新之化哉!

  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形:表面形象。质:实质。迁:变化。恶:何,怎么。只看到表面上不变,而不知实质已变的人,是难以同他谈论“日新之化”的。

  ●推故而别致其新。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无》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旧事物被淘汰,新事物在成长,这就是推陈出新。

  ●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明也。今岁之暑,非用昔日之气也。……惟其日新,斯日月贞明而暑贞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贞:始终如一,永远。今日的日月之光,不是昨天之光,今岁的暑,不是去岁的暑。正因为变化日新,日月才永远光明,而四季永远充满生机。

  ●终古常新唯日月。

  清·陈恭尹《次韵答徐紫凝》日月不断运动变化,所以永远光明。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后人可以超过前人。

  ●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居:处。在前人的基础上,后人能超过前人。

  ●今 胜于古,后胜于今。

  清·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表示新生事物总是优胜于旧事物。

  ●由致新而言之,则死亦生之大造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无妄》从推故致新的观点看,旧事物的死亡是新事物生长的前提。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趋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事之所由成,非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动物》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直线进行的,总是经过曲折的过程。

  ●木之折也必通,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无疾风不折;虽隙,无大不坏。

  《韩非子·亡征》比喻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动静有常。

  《周易》道:道路,引申为规律。变动和静止有规律,事物就能正常地发展。

  ●动静不息之谓道。

  宋·杨万里《言》十一变动静止互相交替,永不停息,这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有起于虚,动起于静。

  三国·魏·王弼《老子·十六章注》有为无所产生,动由静所引起。

  ●动静二字,相为相待,不能相无,及天理之自然,非人力所能为也。若不与动对,则不名为静;不与静对,则亦不名为动矣。

  宋·朱熹《答胡广仲》运动和静止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动和静又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动就无所谓静,反之亦然。

  ●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

  宋·程颢、程颐《周易程氏》相因: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动与静是互相依存的,有动静,有静就有动。

  ●动静不相离。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粹言·天地》运动和静止互相依存。

  ●天动而不息,其大体则静,观于星辰可知已;地静而有常,其大体则动,观于流泉可知已。

  明·王迁相《慎言·见闻》有常:不变。以自然现象为例,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道理。

  ●阳含静德,故方动而静;阴储动能,故方静而动。

  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阳含有静的属性,故一动就要静;阴储存动的能量,故静了也要动。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动刚开始就即将要静;快要静了,动又要产生,静隐含着动,而动离不开静。

  ●石上水流动是静,云间山上幻而宁。

  清·爱新觉罗·弘历《潭柘寺流杯亭联》幻:变化。宁:宁静。流动变化的事物有其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者,天理之所以妙合而无间也。

  明·刘宗周《语录》动静互相包含互相转化,使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持续而不致中断。

  ●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

  唐·白居易《动静交相赋》动和静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

  ●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诚明》动静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能动,动而能静,……错综无穷是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动和静互相包含,还可以互相转化。

  ●方其动时则不见静,方其静时则不见动。

  宋·朱熹《朱子语类》

  ●若以天理观之,则动之不能无静,静之不能无动。

  宋·朱熹《答张敬夫》如果从自然规律看,就动不可能没有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宋·程颢、程颐《周易和氏传·复》过去的学者错误地认为静是事物的根本,实际上动才是事物的根本。

  ●动者,道之枢,德之牖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道:事物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枢(shū):门上的转轴,引申为事物的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德: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牖(yǒu):窗户。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根本。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易篇》所谓动静就是阴阳二气本身的运动。

  ●废然无动而静,阴何从生哉?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只有静而废动,而作为静之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极的阴也不会产生。

  ●空静之理,愈谈愈惑,空静之动,愈妙愈妄。

  清·颜元《存学编》把动与静对立起来是荒谬的。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与!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有动有静,自然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神妙莫测。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天地通过动静的演变而生成和发展。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语·文学》比喻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动静互涵,以为万物之宗。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震》运动包含动和静两种状态,它是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静止是一种运动状态,不是绝对的静止。

  ●动极自然静,静极自然动。

  宋·朱熹《朱子语类》动静互相转化。

  ●静之极而后动,动之极而后静。

  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静到了极点就转化为动,动到了极点就转化为静。

  ●动静无端。

  宋·朱熹《答王子合》动静互相转化,是没有开端的。

  ●其动也日造其所无而好其所新,其静也日减其所为而损其所成。

  汉·扬雄《太玄·玄》运动创造和扶持新事物,静止减少和损害现成的事物,动静各有不同的作用。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太极:万物的本源。动和静都是物质的属性,但运动是绝对的(动之动),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状态(动之静)。

  ●废然之静,则是息矣。

  清·王夫之《思问当·内篇》绝对的静止,意味着息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