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易传·序卦》盈:充满。唯:只有。充满天地间的只是万物。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五行包括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先王:从前的圣王。先王用王种物质元素混杂造成世界万物。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宋·王安石《洪范传》天:自然界。命:创造,构成。五行是自然界用以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一: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二:天和地。三:阴、阳、冲气。道是产生万物的本原。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37章“道”,自然无为,但它能使万物发生发展妙用无穷。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则由看不见的无形之物(“道”)所产生。
●天地万万物皆以无为本。
《晋书·王衍传》无:事物的不存在,有虚无、无形、无名之义。以“有”或“无”为万物 本原,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无是万物的本原。
●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国语·周语》充塞天地间的元气是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的。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淮南子·天文训》涯垠:界限,区别。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有轻重、清浊的分别。那清轻的互相摩荡(薄靡)向上面形成天,那重浊的逐渐凝聚向下而形成地。
●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整个物质世界都是“气”产生的。
●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列子·天瑞注》万形:万物。元气运动变化而产生万物。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气化-----夫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群星相随着旋转,日月轮替着照耀,四季交替着运行,阴阳化生着万物------这就叫做天。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元气,又称为“道”,由它产生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地万物。万物是由太一产生的,是由阴阳化成的。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元气。“太一”产生天地,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地产生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化合而成为各种各样的形象。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淮南子·天文训》精:精气,构成万物的物质本原。袭精:精气的结合。专精:精气的分立。散精:精气的散发。阴阳、四时、万物都是由精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易传·序卦》天地产生万物。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汉·王充《论衡·自然》气:极微小的物质元素。天地间“气”这种极微小的物质元素相互交合,则万物自然产生。
●玄才,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晋·葛洪《抱朴子》玄:深微邈妙之意, 里可理解为天。天是大自然的始祖,也是万物万象的总根源。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一种物质状态,亦指天空。“太虚”充满着原初物质“气”,气凝聚而成万物,万物散而归于“太虚”。
●天地、水火、万物皆以元气而化。
明*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化:化生。元气化生天地万物。
●人之所视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太虚:一种物质状态,亦指天空。所谓“太虚”,并不是虚无,而是原初的物质“气”。
●天者,为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万物是由天所生养。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
三国·魏·阮籍《达庄论》自然:天然,非人为的。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宇宙者,从天地日月乃至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
清·尹湛纳希《清史演义》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产生的。
●天道,阴阳五行而已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自然界只不过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弯化之父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和总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
宋·李《删定易图序论一》阴阳天地结合,便产生具有形体的五行万物。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阴阳:二气及它们结合而产生的五行万物,是“道”的物质实体。
●天地元始,造化真宰,万物本体是已。
清·严复《(天演论)佛法按语》元始:创始。 宰:主宰,创造者。造化:自然界。天地万物创造者是自然界本身。
●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
《淮南子·原道川》太上之道:至高无上的“道”。不有:不占有。弗宰:不主宰。“道”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成全万物的变化而不以主宰者自居。
●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
晋·向秀、郭象《庄子注》物物者:造物主。物自物:物自己制造自己。没有造物主的存在,只是物各自造罢了。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天讲了什么呀?四季照样交替着,百物照样生长着。天曾讲孤孤独的行路者什么呀?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天地是没有意志的,季节的更替,万物的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
●发育万物是造化之功用,人何与焉?
明·罗饮顺《困知记》造化:自然界。功用:职能。与:参与。万物的生万和发展都是自然界本身的职能,同人意识毫不相干。
●(阴阳五行)乃生生这本,亦岂待别求一物为之根柢,而阴阳五行不足生生哉!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生生:产生和变化。阴阳五行本身就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无须另找一个造物主作它的根柢。
●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宋·杨简《慈湖遗书·已易》天地、变化都是“我”的体现,不应视为外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宋·陆九渊《杂说》我的心就是宇宙。
●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明·王守仁《与王纯甫》除心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故心外不但无义理,无学理,而且也没有物。
●心即道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
宋·程颐《语录》心与天地本源合一,这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从其主宰来说是心。
●天下无心外之物。
明·王守仁《传习录》万物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
明·湛若水《与阳明》心与天地万物同体,懂得心体最为广大,它统摄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切,故万物不能超出心体之外。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吕氏春秋·本生》开始生长万物的是天,把它们培养起来的是人。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荀子·礼论》天能滋生万物,但不能分辨万物;地能供人生息,但不能主宰人。
●人事必钭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国语·越语下》人事一定要和天地互相配合起来,然后才可以成功。
●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
汉·扬雄《法言·重黎》没有人的行动,天道就无所凭藉;没有天道,人的行动也不能成功。
●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
南朝·宋·何承天《达性论》人是由天地产生的,但如果唢有人,天地间就没有意识。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人不但有精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懂得仁义,故是天下最宝贵的。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礼记·礼运》人是由天地的善性,阴阳的善交,神灵的善会并集中五行的秀气而成。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人集阴阳二气,天地万物之精华,故成为万物之灵。
●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
宋·朱熹《朱子文集·签余方叔》人是最灵的,因他备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
●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
清·戴震《原善》人能利用万物并制裁万物,故为天地万物之至盛者。
●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天地是自然界,而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者是人。
●人之异于禽兽者,以有礼义也。
清·戴震《原善》懂得礼义,是人和动物区别的标志。
●天下万物,唯人为贵。
《孔子家语》万物中,只有人的地位最高、最有价值。
●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这中人为灵。
清·洪秀全《原道觉世训》人是天地万物中最有价值最灵巧的动物。
●虎为百兽之和长,人为万物之灵。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长(zhang):列首位者。灵:主宰。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唐·刘禹锡《天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天能做到的,人做不到;人能做到的,天亦有做不到。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唐·刘禹锡《天论》天能滋生万物,人能治理万物。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汉·仲长统《论天道》人事:社会。天道:自然。对人的重要性来说,社会为主,自然为次。
●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共自然也。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人与万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懂得自然规律,而万物只能适应自然。
●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家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
汉·王充《论衡·自然》或说:有一种说法。食(sì):通“饲”,喂。食人:给人吃。衣(yì):穿。衣人:给人穿。有一种说法,认为天生出五谷是为了给人吃,生出丝麻是为了给人穿,这就是说,天为人充当农夫和桑女。这种说法不合于天道自然的道理,值得怀疑,不能信以为真。
●人谓天生百物,专以养人,不知非也。
清·洪亮吉《意言*百物》天生百物以养人的目的论是错误的。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明:懂得。至人:圣人。懂得天和人的区别,就可以叫做“圣人”了。
●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汉·王充《论衡·明雩》人不能以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天,天也不能响应人的行动来适应人。
●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舍弃人事而只考虑天道,则失掉万物的本性。
●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昭公十八年》迩(er):近。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不同的。喻人道比天道更重要。
●不怨天,不尢人。
《论语·宪问》尢:责怪,归罪。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怨恨天,不责备人,不归罪于客观。
●天不可信。
《尚书·君》天命是不可信的。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信:确实。表示对天命的怀疑。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黄老帛书·姓争》天:天道,自然规律。顺应天道的就昌盛,违反天道的就灭亡。不要违背天道,就不会失去自己的职守。
●吉凶由人。
《左传·僖公十六年》社会的吉凶是由人自己造成的。
●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人道易也。
汉·陆贾《新论·明诫》国家的兴亡不决定于天道,自然界并无根本的变化,而社会却几经变迁了。
●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
唐·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自然界有生殖和灾荒,人类社会有治有乱。二者有本质差别,各有其规律而互不干预。
●人之善不善,自为祸福焉,非天与地能祸福之也。
清·陈确《葬论》祸福的原因在人自己,而不在天地。
●天不能司人之命。
清·洪亮吉《意言·命理》天不能操纵人的命运。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孰与:还不如,哪知。敬畏颂扬天命,还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制服天命,使它为人类服务。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荀子·天论》多:重视。骋:极,尽。盼望时节而等候它,不如适应时节而驱使它。依据事物的自然发展而重视它,不如发挥人的作用去变革它。
●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汉·扬雄《法言·重黎》屈:尽。屈人者:能发挥众人的力量,群策群力的人。克:取胜。自屈者:只靠自己力量的人。曷(he):什么。故:事。尽量发挥众人力量,群策群力的人就能取胜,只靠自己的人就失败。这与天命有天命有什么关系?
●人诚务胜乎天。
唐·刘禹锡《天论》务:致力。人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制服自然的。
●用天之利,立从之纪。
唐·刘禹锡《天论》人能利用和改造自然,建立礼法制度。
●功业必由人所成。
《晋书·羊祜传》功绩和事业都是靠人的力量去完成的。
●古来事业由人做。
清·洪秀全《近世烟氛大不同》自古以来,事业要由人去做,才能成功。
●论成败者,固以人事为主。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是人事。
●天与人交相胜。
唐·刘禹锡《天论》自然和社会的职能不同,在某些方面,天胜过人;在另一些方面,人胜过天。
●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宋·苏轼《三椎堂铭》众人的力量可以改造自然,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人能胜天,天也能胜人。
●善立国者以人成天而不以天败人。盖国之废兴短长者天也,而所以使其废兴短长者非天也,人也。
宋·杨万里《国势上》立国:治理国家。天:自然界。短长:指强弱、贫富等。善于治国的人,以人力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而不使自然为害于人。国家的兴亡强弱,有自然的因素,但促成这种因素不是自然界,而是由于人的缘故。
●圣人有功于天地,只是人事二字。其尽人事也,不言天命。
明·吕坤《呻吟语》功:功效,成就。人事:人力。天命:指天决定人类命运。只要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就能在改造自然中取得成就,而不是依靠什么天命。
●唯天生人,天为功于人崦人从天治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人是自然的产物,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即“从天而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有功于人。
●功者,人所有事于天之化,非徒任诸天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洪范》人能以自己的行动干预自然的变化,而不是消极服从自然界。
●以天治人而知者不忧。------以人造天而仁者能爱。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懂得人受自然规律支配的道理就不会感到忧虑,而人的可宝贵之处是能改造自然。
●人谋可以夺天算。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谋、算:计谋,谋划。夺:强取。人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可以战胜自然的力量。
●人自不如天算。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人的计谋不如天的计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做事谋略计划在人,能否成功却取决于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荀子·天论》自然(天)的职能与作用产生它的效果,(人的)形体具务孤孤独的行路者而思想感情也便产生。
●形者生之舒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淮南子·原道训》形体是生命的外壳,气是生命的内容,精神是生命的主宰。
●物生有形,形有精神。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物先有形体,然后才有精神。
●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精神是生命的本质,形体是生命的外壳。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汉书·司马迁传》人的生命表现于精神,寄托于形体。
●有,因无而生焉,形,需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
晋·葛洪《抱朴子·至理》人的形体需要精神才具有生命,形体是精神的住宅。
●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神为制者,神从而害。
《淮南子·原道训》人必须以神制形,而不能以形制神。
●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
《淮南子·诠言训》精神支配形体,形体就从容不迫;形体支配精神,精神就会穷困贫乏。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
汉·桓谭《新论·形神》然:同“燃”。人的精神附在形体上,同火在烛上燃烧着一样。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汉·王充《论衡·论死》世间不存在没有燃烧物的火光,人间怎会有无形体而有知觉的精神?
●开神离则死。
《史记·太史公自序》人的形体和精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
●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
汉·王充《论衡·论死》人死如同烛灭光消,形体存在,精神灭了。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照,人死而知不惠。
汉·王充《论衡·论死》不惠:知觉不存在了。耀:光。人死如火灭,火灭光不亮,人死无知觉。
●譬之于堤,堤坏则水留矣。方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矣。
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同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一样,堤坏水不留,烛尽火不
●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北史·杜弼传》如同点尽蜡烛光就消失一样,人死即精神消灭。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南朝·梁·范缜《神灭论》即:合,不能分害虫。谢:衰亡。形体和精神不能分害虫,形体衰亡了,精神也就不复存在。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得。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南朝·梁·范缜《神灭论》用:作用,功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如同利与刃的关系,两者相异而不能分离,没有刃就没有利,形体衰亡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
●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
明·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没有含气而生的形体,精神也就消灭了。
●物无不死,人安能成仙?
汉·王充《论衡·道虚》物有死有灭,人又怎能成不死不灭的神仙?
●死人不能为鬼,则亦无所知矣。
汉·王充《论衡·论死》知:知觉。人死不会变鬼,也没有知觉。
●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汉·王充《论衡·论死》人是物,物是也是物,物死了不变鬼,人死为什么独能变鬼?
●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
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所谓鬼神是渺茫幽晦毫无根据的东西,所以通达事理的人不说它。
●天堂地狱由人造,古人不肯分明道。
元·邓玉宾《正宫叨叨令*道情》所谓天堂地狱是人臆造出来的,只是古人不肯讲明真相罢了。
●心明始信原无佛,气佳何曾别有仙。
宋·陆游《仲秋书事》心明气静的时候,才相信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佛和仙的。
●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
唐·柳宗元《非国语*神降于莘》力足者:强者。力不足者:弱者。取:取给,引申为相信的意思。强者相信人的力量,弱者相信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