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网文助手 > 写作素材 > 字词句段>正文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生死祸福”的写作

时间:2017-10-27 11:15:10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楚·屈原《离骚》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命:命运,即人们认为对之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天:指上天,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的主宰者。这是影响极大流传极广的宿命论思想。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以施行仁爱为自己份内的责任。重:指责任重大。死而后已:死了才算完结。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论语·子张》活着十分光荣,死了令人悲哀。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用鸟将死的哀鸣比喻人将死的善言。是说人将死时,会有一种忏悔友善的感情迸发,因此会说一些好话。

  ●鱼以泉涸而喣沫,鸟因将死而鸣哀。

  南朝·梁·刘峻《绝交论》泉涸:水干。煦(xǔ许)沫:吐泡沫。喣:吹气。鸣哀:哀叫。

  ●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

  《荀子》歌:歌颂。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活着给予人益处,死去不给人带来损害。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庄子·知北游》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汉·扬雄《君子》自然之道: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金石:比喻坚固、坚贞。寿考:犹言高寿。谓人并非象金石那样坚固,怎能长生不死?

  ●生无废事,死毋遗忧。

  《淮南子·泰族训》废事:错事。遗忧:留下后患。毋:没有。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固:固然。趣异:旨趣不同。人都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迥然不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完结。恭敬勤谨,竭尽劳苦地工作,到死为止。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汉·王粲《咏史诗》雄:杰出的人。规:效法的榜样。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魏书·张普惠传》死得其所:谓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恨:遗憾。

  ●彼知安而志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晋·潘岳《秋兴赋》彼:他。志:记。出生入死:人始生为出,死为入。懂得安和危的必然性,就能正确对待生和死的问题了。

  ●生老病死,时至而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下》时至而行:到时必然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并驰于苦乐之境,皆入于生死之门。

  北朝·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谓在艰苦和优越的环境中经受磨练直至生命停止。

  ●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七十:七十岁。稀:少。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

  ●丈夫盖棺事始定。

  唐·杜甫《君不见简苏傒》盖棺事始定:指人死后,对他的一生所为作出定论。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唐·白居易《汉将李陵论》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中部。比喻重。鸿毛:鸿雁的羽毛。比喻轻。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

  唐·韩愈《祭穆员外文》委曲而生,有什么快乐;正直而死,有什么悲伤。

  ●天下至大,方身则小;生为重矣,比义则轻。

  唐·魏征《隋书·诚节传传论》方:相比。身:此指胸怀。义:道义,节义。胸怀要比天下更广阔,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唐·元稹《莺莺传》旧时多作感恩戴德的套话。又比喻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无所遗憾。

  ●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

  宋·欧阳修《唐华阳颂》常理:一定的法则。畏:指害怕死。苟免:苟且地免去。贪:指贪生。苟得:苟且地得到。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宋·陆游《书愤》表达年虽老而壮心不老的豪迈情绪。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宋·欧阳修《纵囚论》义死: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不苟幸生:不苟且地侥幸而生存下来。视死如归: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初到建宁赋诗一首》道义高尚便感到生命值得献出,礼教隆重才知死去是很普通的事。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一滴:指酒。九泉:即“黄泉”,人死后去的地方。旧谓何必盼望子孙来祭奠,还不如及时行乐好。

  ●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金·王庭筠《书西斋》世间的事如云彩一样变化无常,人生在世好象一场幻梦。“浮云如梦”是一种消极人生观。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明·悟空《万空歌》什么黄金、白银,都是空的,不论生前多么富贵,死后何况不是一样呢,宣传一种超凡、出世的思想。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以。

  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孰:谁。贵:崇尚。所以:在这里表示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人生谁个不死,但死得有意义就可贵了。

  ●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 意谓死比泰山还重,名比日月还光。

  ●男儿得死所,其重如山丘。

  清·屈大均《过涿州》得死所: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谓好男儿要死得有意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晋·李密《陈情表》薄:靠近。危浅:危急而时间短。太阳靠近西山,就要落下,老人只有一丝气息,死亡就在旦夕。比喻衰老的人将要死去,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消失。

  ●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

  南朝·梁·纪少瑜《咏残灯诗》灯残将尽,犹有余辉;人至经年,还应发挥余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傍晚的太阳。喟叹夕阳的景色无限美好,只是行将消失了。常用以喻晚来到而无法持久的好处。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桑榆:指日落处,也比喻人的垂老之年。霞: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出现的彩色光象。比喻人老了,还可大有作为。

  ●老去悲秋强自宽。

  唐·杜甫《九田蓝田崔氏庄》悲秋:对秋景而感伤。强自宽:勉强自我开解。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唐·白居易《途中感秋》随着节令的迁移,途中的树木叶子都快要掉光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容貌也变得苍老。坐:空,徒然。

  ●旧时渺茫都是梦,旧游零落半归泉。

  唐·白居易《别微之》渺茫:时地远隔,模糊不清楚。旧游:旧时同游之友。归泉:归于黄泉之下,指死去。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唐·元稹《酬乐天叹穷愁见寄》减:减弱,淡化。隔年间:指联系稀少。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唐·元稹《赠乐天》谓年老的人对相见无多的感叹。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唐·王维《酬张少府》写出诗人年老只爱好悠游闲静的心境。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唐·李瑞《古别离》愁:忧愁。流:流淌。

  ●往来人自老,今古月常新。

  唐·修睦《宿岳阳开元寺》送往迎来,寺观接待过无数骚人墨客。人生易老,今古月同,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唐·顾况《岁日作》共至:共同来到。慨叹年已老,亲密朋友存世的愈来愈少。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宋·王安石《孤桐》弥:更加。阳:太阳。骄:盛旺。比喻年老更应有所作为。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宋·王安石《送吴显道》年年草木多得其所,代代人生难免终老。奈何,奈何!

  ●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宋·王安石《明州图》投老:进入老年。

  ●年来亲友凋零尽,唯有江山是旧知。

  宋·陆游《过六和塔前江亭小憩》旧知:老知己,老朋友。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

  宋·陆游《纵笔》丹心:红心。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宋·陆游《病起》以下句之景衬托上句之情,更觉有志之士的苦闷和愤懑。

  ●老病逢春只思睡。

  宋·苏轼《瑞鹧鸪》形容年老病者在春天的感受。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宋·辛弃疾《鹧鸪天》衰:衰弱。但:只。新来:近来。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

  宋·刘克庄《沁园春》年光:时光。感叹时光虚度,未能有所建树。

  ●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意谓比别人畏寒,故预制秋衣。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宋·秦观《答曾存之》勤于读书而不知老之将至。偶然窥镜,于是有“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的感喟了。

  ●何怜春似人将老。

  宋·李清照《蝶恋花》感叹人生易老。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

  宋·邵雍《安乐窝中吟》芳菲:喻指青年时期。

  ●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州。

  宋·戴复古《月夜怀董叔宏,闻其入京,未得报》老马仍思效千里之驰驱,喻老年之壮心不已。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元·郝经《老马》伏枥:马伏于槽枥。比喻人老了,但仍保持着雄心壮志。

  ●骥虽老去壮心在,鹤纵病来仙骨清。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此以老骥病鹤喻贤士虽然年老有病,但壮志、骨气依然不减当年。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 宝剑用的时间久了就没有锋芒,人的年纪大了就没有刚勇。

  ●人老无能,神老无灵。

  清·李渔《怜看伴》第三十六出 旧谓人老了就没能力,就象神老了也不灵验。

  ●人因垂老渐知秋。

  清·李合章《常州道中》垂老:将近老年。知秋:感知到秋天的凉意。喻余年不多。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清·王国维《浣溪沙》身手:指武艺。

  ●不为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

  清·梁启超《水调歌头》年华:时光。强半:过半。

  ●人生百岁千古稀,松得千年未为老。

  宋·王安石《松》稀:少。未为:不算。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休:停止。

  ●公道世上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饶:宽恕。谓年老头发变白,这是自然现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倚:依靠。伏:潜伏。谓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以祸为福,孰知其极。

  《经法·道法》孰知其极:谁知道它的结局如何。

  ●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文子·微明》祸和福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庄子·人间世》幸福比羽毛还轻,却不知道怎样摘取;灾祸比大地还沉重,却不知道怎样回避。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公孙丑上》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大小、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

  《吕氏春秋·慎势》要了解和处理好大和小、轻和重、多和少、治和乱这些对立面的关系,因为它们是发生灾祸或获得幸福的途径。

  ●譬之若水火,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吕氏春秋·荡兵》善于运用水与火,就造福社会人生,否则就给社会人生带来灾祸。

  ●利为害本而福为祸先。

  汉·韩婴《韩诗外传》利是灾害的根源,而福是灾祸的先兆。

  ●福之本,起于忧,而祸起于喜。

  汉·韩婴《韩诗外传》幸福的本源多起于忧患,而灾祸则多起源于得意忘形。

  ●福之本生于忧而祸起于喜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幸福的根源在于忧虑,而灾祸的起因是喜乐。

  ●祸生不德,福有慎机。

  汉·崔琦《外戚箴》德:道德。慎:谨。

  ●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史记·苏秦张仪列传》明智的人办事情,往往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从失败中转变为胜利。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史记·孔子世家》有修养的人,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龟策传》灾祸不会无缘无故降临,幸福也不会白白地走来。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汉·刘向《说苑·敬慎》生存和灭亡,祸和福,人是可以掌握(主宰)的。

  ●福者祸之门也。是者非之尊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尊:当作“导”。福是祸的原因,正确是谬误的先导。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淮南子·人间训》极:尽。福变为祸,祸变为福,相互转化没有穷尽,很难测料的。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

  《淮南子·人间训》仁爱积聚多了就成为福,怨恨积聚多了就变成祸。

  ●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

  《淮南子·诠言训》惟:只有。谓自己不去追求财利和福份,就不会因此要招来祸害。

  ●祸中有福也。

  《淮南子》灾祸中包含着福的因素。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淮南子·人间训》祸与福、利与害彼此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的。

  ●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淮南子·诠言训》没有祸就是最大的福,不丧失什么就是最大的利。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淮南子·谬称训》祸与福的获得,均在于自己。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溺:淹没。善于游泳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原因是各有所恃,结果反而招来不幸。比喻倚恃己长而粗心大意,会招来灾祸。

  ●利害之道,祸福无门,不可求而得也。

  《淮南子·览冥训》无门:无一定的来路。说明祸和福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晋·陶渊明《荣木一首》门:门限,引申为拘限。贞刚或脆弱均由于人所决定,灾祸或幸福没有一定的拘限。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晋·陶渊明《命子》福和祸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临的。

  ●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为什么悲伤?

  ●甘心于履危,未必逢祸;纵意于处安,不必全福。

  南朝·宋·刘彧《答王景文手诏》履危:经受危险。履,踩在上面,走过。处安:过着安逸的生活。谓情愿去冒险不一定遇祸,无节制地过逸乐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幸福。

  ●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思顺》顺乎规律是得福的门径,违反规律是招祸的温床。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福的到来有一定的原因,祸的到来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禄无常家,福无定门。

  晋·挚虞《门铭》言福禄都没有不变的定数。

  ●祸福相倚,吉凶同域,惟人所召,安不可思?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惟人所召:只有本人自己招来。安不可思:哪能不好好地思考?

  ●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

  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规讽九》哀与乐虽然不同,但两者有联系;吉与凶虽然相反,但两者会相因袭。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唐·柳宗元《天说》谓有功的人是自己建立的,有灾的人是自己招来的。

  ●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唐·刘禹锡《天论·上篇》幸福是以正确的途径而取得,灾祸是以错误的手段而招来。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即塞翁失马故事,祸福难知。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失掉弓箭,还说:“你们不必找寻了,拾到的反正是楚国的人。”比喻人的祸福、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灾祸或幸福是由自己招来的。

  ●福者祸之先也,利者害之始也。

  宋·崔敦礼《刍言》幸福是灾祸的先声,有利是有害的开始。

  ●功成,非成于成功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宋·苏洵《管仲论》谓祸患并非突然降临,它必然有一个萌发的过程。

  ●转祸为福。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把祸患转变为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元·《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人的灾祸、幸福好象天气一样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36回 好事不会几件一齐降临,不幸的事却一块儿来。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明·洪自诚《菜根谭》福就福在少管闲事,祸就祸在过多胡思乱想。

  ●福无双至犹难舍,祸不单行却是真。

  元·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福无双至:幸运的事往往不会连续到来。祸不单行:灾祸降临往往不止一次。谓福祉不易连续有,祸患却是不断生。

  ●吃亏是福。

  清·郑燮《书法题字》这是郑板桥名言,下面还有几句注释的话:“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清·翟灏《通俗编》有福使人头脑清醒,祸来使人心神不定。

  ●亏人是祸,饶人是福。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欺负人其实是祸,宽恕人其实是福。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