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者,实之宾也。
《庄子·逍遥游》宾:命题中的宾词,是表示被思考对象的属性的,转意为第二性,反映,描写。概念是客观实际的反映。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墨子·经说上》所以谓:用来指称、反映的。所谓:被指称反映的。志行:有目的的行动。概念是用以反映客观实在的。名实是否一致,要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检验。
●异物,名实玄纽……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
《荀子·正名》不同的实际有不同的概念,相同的实际有相同的概念。
●异实者莫不异名也。……同实者莫不同名也。
《荀子·正名》不同的实际有不同的概念,相同的实际有相同的概念。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命:命名。约定俗成:共同约定,成为习惯。名称、概念并不是本来就恰当的,共同约定用某一名词、概念去命名某事物,成为习了,这就是恰当。和共同约定的不一致就是不恰当。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
汉·徐干《中论·考伪》作为“名”是用来称谓“实的”。客观实物之存在,名称才从而产生,不是名称之产生客观事物才存在。
●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名词、概念是人制定的,它必须准确地反映实际。
●天、地、人,亦皆人为之名,而无实不能有名。
清·王夫之《正蒙注·大易》天、地、人这些名词、概念都是人制定的。但是,没有天、地、人这些客观实在,就不会有所映它们的名词、概念。
●名从实起。
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名词、概念为反映实际而产生。
●名定而实辨
《荀子·正名》名制定了,实际事物就可以分辨清楚。
●形不待名而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俟:等候。事物的形体和色彩是客观的,它们并不依赖于名词、概念而存在。
●物定于彼,非名不辨。……名不辨物,则识不显。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彼:客观世界。辨:辨别。客观存在的事物,则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显现。
●循名而责实。
《韩非子·定法》循:按照。责:求。按事物的名称去求它的实际内容,使名实相副
●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考事:考察实情。名:这里指人的名义、名位。为通过考察实情来看某人的名义、名位和实际是否相副。
●询事考言,循名责实。
宋·王安石《乞退表》考察他的言行,看他的名声是否同实际相副。
●名不正则言不顺。
《论语·子路》名正:名义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
《吕氏春秋·正名》名义正当国家就平治,反之,则发生动乱。
●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墨子·小取》“辨”就是用以区分是非之不同,审查治乱之来由,明确同异之所在,了解名实之原理。
●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公孙龙子·名实论》要纠正名实之混就要使实物位置摆正;实物位置摆正了,名也就正了。
●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公孙龙子·名实论》上古时候的圣明君主,他周密地确定名实的对应关系,慎重地称谓一件事物,不使名不副实。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上;辩大之端,在深察名号。
汉·董仲舒《春秋露·深察名号》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详密地辨别大理,辨别大理,辨别大理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细目之名与总目之考的区分。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汉·董仲舒《春秋露·深察名号》要想审核曲或直,最好用绳子来衡量;要想审核是或非,最好用确定的名称为标准。
●无使名过其实,守遇圣所藏。
汉·崔瑗《座右铭》守:保持。守遇:保持谦虚的态度。藏:隐藏。有道德的人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迁:变迁。名称,概念随着客观事物的变迁面变迁。
●察之于其已然者,而知未然者,是在推之而已。
《墨子·经说下》已然:已知。未然:未知。推:推理。从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这就是推理。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比喻人 们在关脑中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系辞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推知隐或明显的事。
●在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
《墨子·经下》在:考察。诸:众多。所然:已知。未然:未知。推:推理。通过考察许多已知的事物能了解许多未知的事物,这是由于推理的结果。
●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若此可得而知之矣。
《墨子·非攻中》往:过去。来:未来。见:显著。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萌:明。端:开头,萌芽。末:结果。从隐微的情况可以推知显著的情况,从事物的萌芽状态可以推知它发展的结果 。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后记》洛阳:古都城。候:征 。从首都的 衷能推知全国的 衷。比喻从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
唐·柳宗元《梓人传》都:首都。野:郊外。看到首都的情况可以推知一个国家的情况,看到一国的情况可以推知天下的情况。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商君书·更法》暗:糊涂。知:同“智”,聪明。愚蠢的人往往把事情做完了还糊里糊涂的,聪明人则在事情还没有露头就看见了。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汉书·伍被传》聪明人能发现隐微的未成形的事物。
●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
汉·刘向《说苑·尊贤》占:推测。小节:局部。大体:全体。从已出现的可以推测未曾发生的,从局部可以推知整体。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三国·魏·钟会《檄蜀文一首》聪明人在危险、祸患发生之前就能发现。
●功之成,非成于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由兆。
宋·苏洵《论管仲》由起:开始。由:征候,缘由。事业的成功,祸患的为害,都有一个过程,有其开始或征候,人们可以据此作出推测或预见。
●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诸:同“之”,他。告诉他过去的事,他可以推断未知的事。
●不知来者视之往。
《管子·形势解》不知道事物的未来,可以从它的历史推测出来。
●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察今》益:有利。以今推古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对今天的了解,又能获得过去的知识。
●来事虽悬,易以往卜。
《北史·太武五王传》来事:事情的发展方向。悬:挂,未有结果。卜:推测。从事情的过去可以推知它的未来。
●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
《荀子·非相》同类事物有相同属性,故可以类推。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
《荀子·非相》要知千年以前的情况,则要从查点今天开始;要知道亿万之数,则要从细认一二开始。
●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荀子·儒效》持:掌握。浅:浅显。博:渊博。用浅显的来掌握渊博的,用过去的来掌握今天的,用一端来掌握万端。
●以浅而知深,察 近而知远。
《黄帝内经·素问》以浅的可以推知深的,了解当前的可以推知长远的。
●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察今》了解自己便可以测度别人。了解事物的现状便可以推知它的过去。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吕氏春秋·察今》贵:好处。有学问的人,贵在能够从由此及彼中获得知识。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吕氏春秋·察今》审:观察。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所以知此可以推彼。
●尝一脟豺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察今》镬:锅。鼎:古代炊具,有足。调:调味,尝一块肉,就可知道一锅肉 味道。比喻从部分可以推知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