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枯桑虽无叶,也能感风吹;海水虽不冻,也可知天寒。比喻久别之人,相思苦楚惟有自己才知道。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凄凄:寒凉。翳翳(yì):阴暗。希:少。在目:眼睛看到的意思。皓: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白日曛:形容冬天太阳的昏暗。描写冬日的天气骤变,渲染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极度寒冷的气氛。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素,指没有任何的涂饰。描写在风雪冬夜投宿山乡人家的情景,由暮至夜,由远至近,景物层次丰富,显出山居荒寒之感,抒发旅人静夜之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肃杀:萧瑟严酷。阳春:暖和的春天。写季节变化的规律,冬尽春来,物极必反,富有哲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寒江雪:大雪严寒的江中。通过千山、万径与孤舟、独钓的对照,描绘了一幅大雪苍茫、天地寒寂的渔翁独钓图,寄托作者清高孤傲的感情,抒发他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弊:尽。饕(tāo):一种暴食的猛兽。极其精炼地描绘严冬风寒的猛烈。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宋·苏轼《栖贤三峡桥》山骨:深山密林之中。坚瘦:落叶后更显挺拔的姿态。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宋·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宿:指借宿。四山:群山。地炉:放在地上的炉火。防秋:防御异族秋季入侵。疏:奏章。障:挡。诗人在借宿的山乡人家里,看到糊窗纸竟是一封重要的军事建议书,触引亡国之痛。叹恨当时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元代章祖程评:“此诗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
●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扁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宋·范成大《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鬻(yù):卖。敢:岂敢,怎敢。胫:小腿。须:胡须。岂:难道。扃(jiōng)户:关门。细致地刻画出卖鱼菜者忍寒营生的惨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金·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寒冬的水波。写冬日江边景色,寒冷而略带生气。情调悠闲,王国维评此是无我之境。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明·于谦《除夜太原寒甚》底用:何用。这是作者以冬尽必春来,对旅居的朋友的亲切劝慰。与英国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充满着同样的乐观精神。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清·袁枚《十二月十五夜》更鼓:巡夜敲打报时用的鼓。描绘雪夜月色。以更急反衬人声绝,以灯灭更显月照满天雪的明亮,艺术效果奇妙。
●冲风苦爱帽檐斜,历尾无多感岁华。
清·厉鹗《蒙阴》顶着北风无奈把帽檐拉得低斜,一年将尽总感到岁月流逝,年华虚度。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清·查慎行《寒夜次潘山民原韵》陡:突然。从室外到室内写初冬骤寒的景致,使人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