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藏法师,取来完整的显密经典,译注成藏文。另一特点是除了心意传承、表征传承、口耳传承外,还有“库藏”传承。
莲师已成就的弟子,发愿转世为取库藏大师,适时取出预藏的教法,以利乐众生。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
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 “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征、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其下半部“顿超”(藏文“脱噶”),修成时肉身化成彩虹光身,是不共的特殊深奥法门.
格鲁派(黄教)
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鲁”的意思是“善规”。格鲁派传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传承的迦当派教授为基本骨架,深受迦当派清净学风影响,故常被称作“新迦当派”。在金刚乘方面,格鲁派依循西藏佛教后弘时期翻译的“新译密续”(佛所传授的金刚乘经典称作“续”tantra)。格鲁派传承是由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位大圣哲“法王宗喀巴”开创的。
宗喀巴大师教法中,强调清净戒律是修行基础堪称一大特色。在大师以前存在许多对金刚乘的邪见和有误的修持,致使有人认为密法的修持与守护清净的别解脱戒如水火般相互矛盾。大师破斥了此类邪见。他不仅自己严持戒律,还对戒律做出了非常清晰和详尽的阐释,并为表明对根本戒律一一别解脱戒的尊重,特别选戴黄帽,因为黄色象征着戒律与增长。因此格鲁派也被称为“黄帽派”或“黄教”。
格鲁派传承极为重视对佛法的如理闻思,为此建立了严密、系统的教育制度。每座格鲁派寺院几乎都是一座规模不等的佛教学校。寺院按学僧的程度,将其编成不同年级,首先对学僧进行严格的逻辑训练,随后指导学僧深入彻底地对佛典进行系统研习,同时教育和训练学僧以讲解、辩论、著述的方式宏扬佛法,并且也鼓励学僧掌握有益于利世济生的大小五明即包括医学、天文学、历算学、戏剧等世俗知识和技能在内的广泛学术领域,这也同样是继承了古印度那烂陀寺等佛教大学培养佛教最高级学者——班枳达(意为“善知识”,对应于西藏的“格西”)的教育传统。因而格鲁派传承以其卓越的学术水平培育了无数杰出的通材式学者和论师,如四世班禅喇嘛、五世达赖喇嘛等。在修持上,格鲁派传承同其他传承一样,格鲁派的修持以圆满佛果为最终目的,但更为强调以五道十地的进升等菩提道上的真实成就作为衡量修持的标尺。
噶举派(白教)
宋仁宗宝元元年,印度阿底峡尊者入藏,中兴佛教。当时马尔巴大士翻译经典,师事阿底峡尊者。马尔巴大士之上师,最少有十人,他曾三度赴印度留学,师事那洛巴祖师,学得大手印归藏,而成为白教第四代祖师。
这个传承以各种方式流传至今,其中之一是大家所熟知的远传派的传承。由金刚持‘报身佛’传给了罗佐宁青(宝意菩萨),宝意菩萨再传给印度的大成就者萨拉哈,萨拉哈传给首席学者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再传给大成就者沙瓦利巴,沙瓦利巴传给大成就者梅纪巴,梅纪巴再传到马尔巴译师。
近传派的传承由大成就者‘帝洛巴’开始据说他曾在西印度一处叫索玛普利的地方,丝毫不动地修行十二年。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行,他获得了成就,能够面对面地从金刚持那里接受教导、口传和灌顶。
帝洛巴把这些教法传授给他的学生大班智达‘那洛巴’,那洛巴受到十二大和十二小的磨难考验后,才从帝洛巴那里得到全部的教授,特别是大手印的教授。
马尔巴把这些教法传给弟子密勒日巴,密勒日巴的弟子是‘冈波巴’。他曾经一度是最知名的医生。然后他与当时最负盛名的师父——噶丹巴格西学法,并且成为一位精通佛法的比丘。他极严格地遵守戒律,因而也成为所修教法的典范。从他的时代起噶举传承成为正式的传授,并以达波噶举,或冈波巴的传承闻名。他的事业是如此的广阔以致许许多多传承的分支出现,所以噶举派主要有四大派和八小派。
在冈波巴所有的弟子之中,主要的人物是第一世嘉华噶玛巴——杜松钦巴大宝法王(三世智—能知三世者),至今已有17世的大宝法王转世化身。每一世的噶玛巴都会留下一封预言信,在信里面提到他下一次转世出生的地方,父母亲的名字,以及这个将被发现的小孩子的名字和年龄。预言中,将会有二十一世大宝法王出现于世。在未来弥勒佛出世之后,将会成为狮子吼佛来度众生。
萨迦派(花教)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萨迦派教义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到公元13世纪即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萨迦派的第四祖萨班·贡噶坚赞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这种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为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可称作是智慧的储存库,所藏一万余种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心抄写的,堪称佛教中之珍宝。萨迦寺另有-部“方经”,长、宽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有人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于余种典籍,对保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觉囊派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在元代,该派寺院遍布卫藏,盛极一时。明初,其宗见中观他空学说受到其它教派的非议,加之缺乏地方世俗政治势力的支持,一度衰落。明万历年间,西藏觉囊寺主多罗那他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一度中兴觉囊派,建达丹丹曲林寺,并将该派发展到今四川省人阿坝、甘孜和青海省的果洛等地。后因后藏噶玛政权失位,又势渐衰微。
清初,格鲁派在藏区跃居统治地位,第五世达赖喇嘛将达丹丹曲林寺为格鲁派寺院,易名噶丹彭措林寺,卫藏其它觉囊派寺院亦相继改宗鲁派,该派遂在今西藏地区基本衰编绝,但要相对闭塞、偏僻的四川阿坝州的壤塘、马尔康、阿坝三县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玛、久治、甘德三县保存下来,今仍存觉囊派寺院34座,有僧约4053人(号称7000人),仍在沿袭本派的教法传承,有其独特的修习广泛和活动方式。
觉囊派和藏传佛教其它各派一样,亦主张从教证二门通达佛法真谛,注意密法修练,也很看后果显宗经典的学习。该派认为,在我国藏区,普遍澈地大手印、大圆满和中观学三大修法传承,其中中观学又分自空和他空二见,觉囊派在显宗方面所持的他空之见,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生前的第三次讲经传法,后由龙树菩提心光大,其宗见的继承人依次有印度的无着、世亲、刚噶麦智、噶瓦扎巴、迦湿弥罗的迥罗、希瓦、萨阇阇那,西藏的依译噶贝多杰、智美喜饶、堆巴·达玛宗哲、笃巴年·益希迥尼、加敦·绛曲加和循奴绛曲昆仲、觉敦巴·曼兰楚臣、柔见拉智和吉敦巴,然后由觉囊派的先哲所绍继。该派对其密教渊源,认为由佛祖传于因陀罗菩提而传出,再经许多男女瑜伽修法自在大德修持,形成在密乘方面现证自然空乐智慧的许多方便法门而弘传后世。其中《时轮经》及其修持方法是觉囊派最大重视的法门,该法从印度的堆夏钦波大师起,至西藏党觉囊寺的创建者衮蚌·图杰宗哲,共经15代传人,内有112代,是西藏的上师,而富有摩·牟觉多杰是西藏觉囊派时教法的实际开创者。
宇摩·牟觉多杰,公元11世纪西藏宇摩地方人,曾名达巴杰布(译言信王),后取法名牟觉多杰,译言“不动金刚”,是一位居家瑜伽行者,以苦修出名。他曾拜见喀且班钦·达哇贡布(月怙),善结法缘,请求传授时轮教法,后成为喀助且班钦的大弟子嬉敦·南则(天积)的心传弟子,学到《时轮根本续》及其全部注释和秘诀,前后学习5年后,往邬裕的加尼地方长期实践的修持,获得成就,成为西藏卓系时轮传承的第八代传人,最后年寿82岁而终。他成名后,从事著述,写经多部,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具有永恒不变的真实体性,是绝对存在的,这个存在就是至高无上的佛,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错误,以本性为空,故事的性空只能是“他空”,而不是“自空”,要认识这种事物本体的真实性,必须学修时轮金刚法,通过长期的瑜伽坐静,细心体会,才能纠正错误认识,透过事物的表层迷雾,洞见真实体性,细心体会,才能纠正错误认识,透过事物的表层迷雾,洞见真实体性,从而他将中观他空见与时金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