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一)欧阳修与醉翁亭——琅邪山
我们的滁州之行,完全是为了凭吊欧阳修的醉翁亭。欧公在《醉翁亭记》中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把我们一个个弄得神魂颠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论,更使我们对醉翁亭的仰慕不断升温。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琅琊榆亭亭如盖,醉翁榆全国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溪流淙淙;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据史书记载,琅琊名胜,自唐刺史李幼卿始开于大历年间。他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名为琅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继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传下众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期间,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李梦阳、王世贞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约有数百处之多。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的美妙,在于她悠然于喧嚣之外;琅琊山的雅致,在于她融合自然山水与建筑为一体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连忘返。(孙明皋)
(二)欧阳修与醉翁亭——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亭内有联对此亦作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对两任太守皆因关心国事而贬谪滁州愤愤不平,又为两位太守诗文教化与民同乐深表钦敬。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贫寒,资性敏悟,勤奋苦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当过滁州太守。在文学上欧阳修以韩愈为宗,力扫晚唐五代文学的奢靡之风,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欧阳修不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辈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侧有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泉水从墙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肠九转。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曾仿晋人作“曲水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虽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赏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三)欧阳修与醉翁亭——丰乐亭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丰乐亭以北原有一条“西涧”,与丰乐亭一山之隔。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曾为这里优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咏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人们依韦氏诗意在这里建起了野渡桥、野渡庵、飞泉览胜亭等建筑。建国以后,政府为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在西涧上建造了拦河大坝,形成了一个山间水库,称为“城西湖”,使许多景点沉没湖底,但出现了另一种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碧水涟漪,山明水秀,鱼跃鸟飞,风光无限,生机盎然。
(四)醉翁系沧浪 欧苏共风流
亭子本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称的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蕴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爱晚亭建于清代,亭名分别出自白居易“与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爱晚亭还以毛泽东早年读书处闻名当代。而最具历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沧浪亭则以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舜钦之名传誉千载。
醉翁亭、沧浪亭同建于庆历六年,分别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和吴中苏州。两亭虽隔江相望,遥距数百里,却紧密联系着欧、苏二位文学巨擘的不朽友谊,并进而成为后人景仰和神往的胜迹。人们都知道,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身边,苏舜钦以卓越的文才、诗才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坚。苏舜钦还是欧阳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尧臣)。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苏同受牵连。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苏舜钦则被所谓“奏邸之狱”所陷,放废为民,流寓苏州。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为他的游山助兴。欧公以“醉翁”作为亭名,并由此创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当时他正值中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四十犹未老,醉翁偶题篇”,从中可见他心境之一斑。而报国无门的苏舜钦,索寞一人踯躅苏州,他常出城闲游。一天,他在郡学东侧看到一片三面环水的空阔废地,此处草木蓊郁,有杂花修竹环绕,尚存园囿遗意。经访旧老,知是前人池馆,便毅然购下,重置水石,理水叠石,建楼阁亭台,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辞》“渔父”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为沧浪亭,寓意自己与世浮沉,幽闲独放的怀抱。
欧、苏两人政治上的不幸却带来了文学上的收获。《醉翁亭记》、《沧浪亭记》均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记》以情写景,不仅精彩地描绘了琅琊山中四时不同、朝暮变幻的景色,还以“乐”为文眼,抒写出作者与宾从僚属的游赏、吟咏、宴饮、弈射之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欧公仁民宽政的风范和潇洒风神。全篇共用二十一个“也”,风格独特,一唱三叹,韵味无穷,历来有绝唱之称。苏舜钦《沧浪亭记》却是另一种情形:作者“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苏舜钦善处逆境,生活恬淡自适,在虚僻、莹净的沧浪亭畔,他感受到脱去仕籍,并非个人的不幸。他在记文中写道:“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诗人长于议论,这里以激切的语言,直抒胸臆,体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夷。
从欧、苏两人的文集中,还可获知当时他们友好的交往。苏轼记录欧阳修在滁州建丰乐亭并与民众往游其间的生动情形,“构亭于其间,四面开轩墉。名之丰乐者,此意实在农。”他还用“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的诗句,描写欧阳修用三头牛拖着二轮大车运送菱溪大石穿城而过,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趣事。欧阳修也写了题寄沧浪亭的诗:“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不尽的思念,流露出挚友真情。
如今,沧浪亭有一幅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此联为欧、苏诗句的集句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这一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一个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摘自《苏州杂志》)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坐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着光辉的历史篇章。“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在北厅讨论“五·四”以后革命斗争的方向以及各团体联合斗争的问题。1921年7、8月间,李大钊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以其夫人金绮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为名,租赁慈悲庵南房两间,在此进行秘密活动,到1923年间,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常来参加会议。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为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静谧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评梅墓。燕头山顶有览翠亭,与锦秋亭对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于此望湖观山,最为相宜。亭北山下为常青轩。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