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先秦同时期的瑶苗族语音,直到今天还分长入声和短入声,粤方言广州话中也有保留,如“八”(pa:t)和“不”(pat)。上古汉语有短入长入的旁证,可参见欧阳觉亚的《声调与音节的相互制约关系》(原载《中国语文》,1979年第5期),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音系(前206-220)
经学者分析比对,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阴声 入声 阳声
无 之部 韵 职部 韵 蒸部
鱼部 铎部 耕部
韵 支部 尾 锡部 尾 阳部
歌部 屋部 东部
尾 肖部 -k 药部 -ong 冬部
幽部 觉部
-------------------------------
韵 微部 韵 物部 韵 文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尾 尾 月部 尾 元部
-i -t -n
-------------------------------
韵 缉部 韵 侵部
尾 阖部 尾 谈部
-p -m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具体的对应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汉代声母尽管与先秦一致,但是韵部的变化却不小。
汉代声调:汉代声调基本和先秦一致,共分平声,上声,长入,短入,去声五调。少量长入音已经开始转变为去声,但不是普遍现象。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系,学术界是以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脁等“四谢”的辞赋为基础的,因为以上四人时期相近,籍贯相近。不至于有太大的方言影响。对于南方语音。则以南朝的范 日华,颜延之,沈约,江淹的辞赋和《文心雕龙》为基础。
魏晋南北朝声母:魏晋南北朝仍然有33个声母。但是,由于处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的大高潮期间,首次发现了南北两大地域的语音有别,比如上文的《颜氏家训 音辞篇》提到:“南人以‘石’为‘谢’,以‘是’为‘舐’”;以‘钱’为‘涎’,以‘贱’为‘羡’”。而现代吴方言也仍然如此。这也证明了现代吴语保留了相当多的这一时期南迁古汉语的成分。但是,当时南北方言的差异并不大,因为史料记载,南北朝使者可以直接辩论。而今天南北方言差异则极大。也侧面证明了北方方言的融合的发展远比南方方言要迅速。
发音部位: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溪
浊塞音: 并奉 定澄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边音: 来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照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浊塞擦音: 从 床 神
清擦音: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
半元音: 喻四字
魏晋南北朝的声母和先秦两汉差别不大,但是,照穿神三母的音值发生了变化,从塞音变成了擦音。喻四字从边音演变成了一个半元音。
魏晋南北朝韵部:共有42个韵部。事实上,《切韵》一书尽管成书于隋初,实际上基本就是南北朝后期音韵。
阴声 入声 阳声
无 之部 韵 职部 韵 蒸部
鱼部 铎部 耕部
韵 支部 尾 锡部 尾 阳部
歌部 屋部 东部
尾 肖部 -k 沃部 -ong 登部
幽部
模部 得部 冬部
-------------------------------
韵 微部 韵 物部 韵 文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尾 灰部 尾 没部 尾 混部
泰部 曷部 寒部
-i 祭部 -t 薛部 -n 仙部
-------------------------------
韵 缉部 韵 侵部
尾 合部 尾 严部
-p 叶部 -m 覃部
业部 盐部
魏晋南北朝时的韵部有分化,有合并,有转移,比如支脂两部分立,职部和得部分立,蒸登两部分立等等,其他各部的对应字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很多都转移的韵部归类。
魏晋南北朝声调: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去声大量出现,奠定了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此后直到清末。汉语“平上去入”四声都是汉语标准四声规范。直到现代以北京音为标准后,改为“平上去”三声,由于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仍是四声。不过,此四声已经非彼四声,此乃后话隋-中唐音系(581-836)
对这一时期的古汉语语音研究,学术界主要是以《唐诗三百首》,陆法言《切韵》,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和尚的《一切经音义》作为基础。而且玄应和尚在长安生活长达20年,而且他的著作屡次提到“正音”,可以判定为以长安语音为代表的当时汉语音主流,而《唐诗三百首》集合了唐代各地诗人的名作,而且得以广泛流传,更是对当时语音的直接反映。
隋-中唐时期的声母:共有33个声母,但是到了天宝年间,知切澄三母出现,变成36声母。但仍未产生轻唇音,也仍然没有产生舌上音(即卷舌音)。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未出现)
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 知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彻 溪
浊塞音: 并奉 定澄 --------澄 群
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
边音: 来
闪音(未出现):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照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浊塞擦音: 从 床 神
清擦音: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喻三)
半元音: 喻四
隋至中唐的声母和魏晋南北朝完全一致,唯一的变化是到了唐天宝年间,知彻澄三母从用舌尖中发音的端定透三母中分化出来,变为舌面前发音。
隋-中唐时期的韵部:由于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刚刚结束,带来了更多的韵部。这一时期的韵部共有50个。
阴声 入声 阳声
模 沃 冬
鱼候 屋 东
觉 江
歌豪 铎合阖 阳覃寒
麻肴皆 结洽 删咸
废 陌月业 庚元严
肖祭 薛叶 仙盐
微 职物蒸 文
脂 锡质缉 青真侵
隋至中唐韵部分化合并都很多,如歌部分化为歌麻两部,肖部分化为肖豪肴三部,耕部分化为庚青两部,冬部分化为冬江两部。反之,之支脂三部合并为脂部,职得两部合并为职部,得部消失。
隋-中唐时期的声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大调。但是,具体的清浊,阴阳等,由于资料的缺乏,这个研究要留待后来者了。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对这一时期的音韵研究,主要是依据南唐朱 皋羽 的作品中提到的反切。因为他的反切与《唐韵》不符,而《唐韵》的前身是《切韵》,这就证明了,他使用的音韵不同于中唐时期,属于当时的语音。这是很宝贵的语音资料。
晚唐-五代声母:这一时期的声母继承了唐天宝年间发展来的声母,共有声母36个。
和中唐时期声部的区别是:非敷,从邪,床禅合一。而中唐时期的照部分为庄照两部,穿分为初穿两部,审分为山审二部。 并且明微开始分化,出现了唇齿音。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 端 知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 透 彻 溪
浊塞音: 并 定 澄 群
鼻音: 明 微 泥 娘 疑
边音: 来
闪音: 日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庄 照
送气清塞擦音: 清 初 穿
浊塞擦音:
清擦音: 非敷 心 山 审 晓
浊擦音: 奉 从邪 床神禅 匣
半元音: 喻
晚唐-五代韵部:经过民族融合,这一时期的韵部减少为40个。
阴声 入声 阳声
鱼模 屋烛 东钟
歌戈 觉卓 江窗
豪袍 曷末 寒恒
来 合阖 覃谈
麻蛇 药铎 阳唐
肴包 结辖 删山
佳皆 恰狎 咸衔
灰堆 没骨 庚青
魂?
晚唐韵部的最大改变是东冬钟,屋沃烛这三个韵部跟别合并了。晚唐的李涪在其著作《刊误》中说:“(陆)法言平声以东农非韵,以东崇为切,上声以董勇非韵,以董动为切,去声以送种非韵,入声以屋烛非韵,以屋宿为切,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哉?” 他认为陆法言用东冬中终分部是不正确的。确实,在晚唐时期,此三部已经合并。很明显,李涪也犯了个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所以,才去对《切韵》做什么“刊误”。
《切韵》在其成书年代,何误之有??
晚唐-五代声调:继续继承了“平上去入”四类,但全浊音上声转变为去声。学术界称之为“浊上变去”,古汉语语音开始逐渐清化。至于其他具体的阴阳清浊,则因为资料缺乏,有待后来者。
宋代音系(960-1279)
对宋代音系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朱熹的著作《诗集传》,《楚辞集注》等著作中的反切,以及宋词。朱熹虽然是南方人,但是其长期活动于宋廷之中,号称大儒,其著作能在当时就得以广泛流传。而且其反切不同于《切韵》,作为当时宋代语音的代表是可以的,至于宋词,更是无可置疑的。
宋代声韵母都比五代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入声开始模糊, 而出现这种大量简化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是,受到晚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是肯定的。例如:全浊声母完全消失,并入其他声母。在下面的声母表可以直观的看到,对比前代,所有的带有“浊”字的发音方式全部消失了。
俗话说“古音重浊”,从宋代开始,由于全浊声母完全消失,汉语语音的“清化”开始大规模进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吴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重浊”,尤其是闽粤语。这就为客家人南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证据。而吴语部分清化,方言学者认为是由于吴语分布地域直接和北方接壤,加上后来南宋朝廷南迁,吴语受到北语影响的原因。可以说,从宋代开始,汉语语音发展进入了“由浊变清”的发展阶段。
宋代声母只有21个。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微 泥娘 疑
边音: 来
闪音: 日
不送气塞擦音: 精 知澄照床
送气塞擦音: 清 辙
擦音: 非敷奉 心邪 审禅 晓匣
半元音: 影喻
宋代韵部只有32个。
阴声 入声 阳声
鱼模 屋烛 冬钟
歌戈
麻蛇豪包皆来 觉药曷结合洽 江阳寒山覃咸
灰堆 物没 庚生闻魂
肖肴 月薛叶业 元仙严盐
尤候 麦得 蒸登真群
支齐 职质缉习 京青侵寻
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