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网文助手 > 写作素材 > 分类素材>正文

【历史小说素材】关于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的资料(三)

时间:2017-08-25 14:31:06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宋代声调:宋代声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声,但是,-t,-p,-k,这几个入声有逐渐混用的趋势,在宋词中,出现了这几类入声混合压调的情形,这是因为词不同于诗,对押韵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至于是入声混用押韵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还是宋词加剧了入声混用。我个人认为,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部分北方方言和客家方言保留了入声,但是t,p,k,归作一个混合入声[?],而吴语中, t, p, k,和?都有,正是这一段历史的准确反映。宋代,是后世北方方言中入声逐渐消亡的开端。

  元代音系(1279-1368)

  元代语音的研究,主要根据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卓从之《中州音韵》和元曲,在上文方言问题中已经提过,这两人的作品在大都正式刊行,而且元曲的音韵和这两本书完全一致。可见这两本书是极其宝贵的语音学资料。而且,根据史料,北方方言作为一个高度相似的语言共同体被多次提到。可以判定,现代北方方言正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开始与南方方言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在元代之前,南北方言尽管存在,但彼此差异不大。因此,元代音系,仅指北方音系,而同时期南方音系, 因为相对隔绝,除了融入少量南方少数民族语音之外, 发展缓慢,成为现代南方方言的前身。

  元代声母:元代声母共有25个,比宋代有所回升,这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入侵,带来更多声母有直接联系。zi ch sh r 这几个“舌上音”出现了。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边音: 来

  闪音: 耳 日

  不送气塞擦音: 精 纸 照

  送气塞擦音: 清 齿 穿

  清擦音: 非 心 史 审 晓

  浊擦音: 微

  半元音: 吴 喻

  元代韵部:元代韵部共有19个,和前代相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属于入声的韵部全部消失,这就导致了北方方言继续清化。

  阴声 阳声 阳声-m

  鱼模 东钟

  歌戈 恒欢

  家麻肖豪皆来 江阳寒山 监咸

  车遮 先天 廉迁

  尤候 庚青真文

  齐微 侵寻

  支思

  元代音调:元代音调最明显的是出现了“入派三声”,也就是入声在大幅度的消亡。《中原音韵》和《中州音韵》都直接提到了“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入声作去声”。不过周德清又提到:“入声派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尔。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就引出了学术界的一个争议:一种看法认为,当时入声在北方方言已经大幅度消亡,仅有少数口语仍然保留着。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入声在当时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是因为当时语音规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声,周德清按北方方言写的戏剧严格来说不符合规范。于是周德清在著作中特意写出,作为自己的辩护。

  不过,根据学者多方面的拟构,现今留存下来的元代语音资料,确实已经找不到入声的存在的迹象。因此,第二种说法相对可信度比较高。

  因此,可以确定,元代北方方言声调只有三个:平声,上声,去声。至于具体阴阳清浊,可以确定的是出现了阴平和阳平之分,但尚不普遍。

  而入声基本消失。

  另外,元代音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儿化音的大量出现,这一点在元曲中就有大量体现。

  明清音系(1368-1911)

  研究明清时期的音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北方方言已经形成,而且随着人口迁移,逐渐取得了汉语使用人口的大多数地位。因此,明清音韵在这里仅指北方方言。学术界对明清音韵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康熙字典》内附的《字母切韵要法》,兰茂的《韵略易通》和樊腾凤的《五方元音》。

  明清声母:明代共有21个声母,清前期减去[v]母,减少为20个,但到了清后期,又增加j,q ,x,增为23个。这一结论的得出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以上提到的韵图,就直接说明了这一点:《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共有21个声母,而《韵略易通》和《五方元音》则只有20个,到了《康熙字典》内附的《字母切韵要法》则变为23个。这也是明清时期音韵研究比较容易的原因,直接的语音资料多。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边音: 来

  闪音: 日 见

  不送气塞擦音: 精 照 溪

  送气塞擦音: 清 穿 群 晓

  清擦音: 非 心 审

  浊擦音: 微

  半元音: 吴 影

  与元代相比, 明清声部最明显的变化是喉音声母消失。然后,明代见溪两母是舌跟音,到了清就变为j,q,x的舌面音了。

  明清韵部:明清时期共有15个韵部,和元代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以-m结尾的韵部消失了。

  阴声 阳声

  姑苏

  梭波

  麻沙招遥 怀来江阳

  乜邪

  由求 灰堆中东人辰

  衣旗

  居鱼

  支思

  明清音调:明清音调中,入声在京津一带完全消失,而且,在上述韵图中,首次明确的提到了平声分阴阳(即清浊),称为“阴平”和“阳平”。但是,《康熙字典》中却还声称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十分奇怪。但是,查考更多的当时的文人著作,就明白了。原来“平上去入”长期以来是汉语正统音调规范,尽管当时北方方言基本上入声已经不存在了,不过,由于当时的文人还是清楚“平上去入”这一事实的,加上当时京津方言尚未取得官方语言的地位,北方方言的一些次级方言和南方方言还保留有入声。所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取代“平上去入”四声尚不为当时所承认。所以,《康熙字典》还是以“平上去入”为标准四声。

  因此,明清时期北方方言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至于南方方言,基本上和现代南方方言一致,保有入声,限于篇幅,在后面再详细谈南方方言。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北方方言开始被称为“官话”,是由于北方方言占据了使用人口的大多数,到南方地区任职的官员,绝大多数操北方方言,因而被南方人称为“官话”,即“官差之话”之意。而且,清代中期鉴于全国方言复杂,曾有过命令,要求官员,士子这两种人必须学习“京语”(即北京话)。不过清政府从未对“官话”的标准读音做过任何修订。

  民国-当代(1911-?)

  民国和当代音系研究是基本上无难点的,因为研究这个时期的音韵,根本不需要对照什么韵书,韵图,有大量“声音”可以直接听到。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到现代共形成了7大方言(官,吴,粤,闽,客,赣,湘)和3000多种小方言或次级方言。由于官话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1%,因此,研究现代音韵以官话方言为主,而且,由于官话方言还有十多种次级方言,所以以北京音为例。然后,再分别谈南方方言。

  现代(官话)声母:以北京话为代表,和清后期一致,共23个。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者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的汉语拼音声母表

  现代(官话)韵部:以北京话为代表,比明清时期多了一个车遮部,共16部。具体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的汉语拼音韵母表现代(官话)声调:以北京话为代表,基本上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但是在北方方言的次级方言片中,陕晋方言,江淮方言,和西南方言,山东方言还保留有入声,就在京津地区的张家口,也保留有入声。但是,绝大多数保留入声的方言,保留的都是混合入声[?]。而不是南方方言的-t,-p,-k 。

  七:现代汉族方言

  官话方言:官话方言(即俗话说的北方方言)分布区域为南通,南京,皖北,湖北武汉,长沙,常德,桂林,柳州,贵州全省,云南全省一线的北面广大地区,占汉族人口的71%。以北京音为代表,但实际上官话方言内部有相当多的次级方言,大部分次级方言相互之间可以部分沟通,小部分则难以沟通,如陕晋方言和其他其他北方方言之间。

  但是,也有方言学者认为,陕晋方言(陕北,晋北)与官话方言并不能算同一个语系,可独立成为方言。

  吴方言:吴方言广泛分布于淮河以南(南京及周边除外)的江苏,安徽两省南部,上海市,浙江中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莆田一带。约占汉族人口的8.4%,是第二大汉族方言。吴语主要分南北两大次级方言,北部吴语和南部吴语有一定差异,原因是南部吴语曾经受到闽南语的渗透影响。 有学者认为,南部吴语其实可以作为吴语与闽语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方言。南北吴语区沟通有困难。

  北部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南部吴语以温州为代表。限于篇幅,只讨论北部吴语。

  现代苏州吴语共有27个声母: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 端 姑 影

  送气清塞音: 滂 透 枯

  浊塞音: 并 定 狂

  鼻音: 明 泥 疑 我

  边音: 来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见

  送气清塞擦音: 清 溪

  浊塞擦音: 群

  清擦音: 非 心 晓 呼

  浊擦音: 奉 邪 匣

  现代苏州吴语共有19个韵部:

  阴声 入声 阳声

  姑苏 中东

  麻纱 落拓 康庄

  白石

  泰邪 辣达 相羊

  召遥

  言前

  恒欢

  月雪 人辰

  尤求

  居鱼

  衣旗 一七

  支思

  现代苏州吴语有7个声调: 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粤方言:粤方言广泛分布与珠江三角洲至广西中南部的整个西江流域。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粤语并不是“广东话”,在方言学上根本没有“广东话”这一概念。因为广东全省并无统一方言,而且,广东境内粤方言分布地域甚至比闽南方言要小。由于广东的中心,珠三角恰恰是使用粤方言的,而且广东省简称粤,故造成了人们的这一错误提法。实际上,岭南两广古称“百越”,越通粤,“粤”是泛指整个岭南地区(包括两广,海南)。“粤”字特指广东省,只不过是民国时期才逐渐开始的。

  粤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但是,由于海外华人群体大多数使用粤方言,因此,粤方言的影响力很大。粤方言尽管有不少次级方言,但除了广西东南部贵港,玉林一带的勾漏粤语外,其他次级方言基本上可以直接通话。内部差异较小。

  粤语统一以广州话为代表,现代广州粤语有20个声母,不过广州话不分l,n,但是绝大多数的粤语次级方言是分的。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 舌叶 舌跟 舌跟(圆唇) 喉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君 安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群

  鼻音: 明 泥 吴

  边音: 来

  不送气塞擦音: 照

  送气塞擦音: 穿

  擦音: 审 晓

  半元音: 云 喻

  现代广州粤语共有49个韵部,是汉语方言中韵部最多的,也是最接近中古汉语韵部音系的方言:

  阴声 入声 阳声

  姑灰 屋末 东恒

  歌模怡 铎曷 唐寒

  靴 居 药术 阳淳

  麻肴皆 发狎白 耕删覃

  候齐 得质缉 庚真侵

  遮微

  支肖

  职薛叶 清先盐

  鱼 月 元

  现代广州粤语有9个声调: 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需要指出的是,粤方言内部差异最大的勾漏粤语,有10个声调。

  闽方言:闽方言是至今为止争议较大的分类,方言学者尚无统一意见。闽方言分为闽南,闽北两大方言和其他小方言。相互之间差异极大,无法沟通。但由于使用音系相似,故统一划为闽方言。

  闽南方言广泛分布于福建南部漳州,泉州,厦门一带和广东潮州,汕头,海陆丰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全省,浙江南部,台湾全省,广西涠洲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等。闽南方言在东南亚华侨中使用广泛,有“懂得闽南话,通行东南亚”一说。闽南语如此跨地域的分布,与闽南地区的航海,渔业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闽北方言主要分布于闽北福州一带。福建其他地区除部分客家方言岛和莆田吴方言外,基本为其他闽语小方言。

  闽南闽北方言由于差异较大,学术界一直有将闽语分别定义的呼声,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闽南语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以福州为代表。限于篇幅,只列举闽南话。

  现代厦门闽南语共有18个声母:

  发音部位: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跟 喉

  不送气清塞音: 帮 端 见 影

  送气清塞音: 滂 透 溪

  浊塞音: 明 疑

  鼻音: 毛 泥 午

  边音: 来

  不送气清塞擦音: 精

  送气清塞擦音: 清

  浊塞擦音: 日

  擦音: 心 晓

  现代厦门闽南语共有27个韵部:

  阴声 入声 阳声

  鱼 衡 魂

  歌

  模 铎 唐奴

  麻肴 觉曷合 江寒谈熬

  齐

  脂 昔质缉 清真青泥

  现代厦门闽南语的声调有7个: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其浊上变去的程度与苏州话相近。不过,苏州话的入声只有一个混合入声[?],而厦门话的入声-k,-t,-p都有,和切韵一致。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分布很散,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梅州,广西东南博白,江西南部赣州,福建西部龙岩,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一带,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有若干方言岛。

  客家方言与赣方言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相互沟通有一定困难,学术界有将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合并定义的提法,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客家方言分布如此分散,但又高度一致,必然具有共同的来源。学术界的结论是历史上南迁汉人形成了客家方言,但具体南迁时间,尚无统一意见。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共有18个声母: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 舌跟 喉

  不送气塞音: 帮 端 见

  送气塞音: 滂 透 溪

  鼻音: 明 泥 日 吴

  边音: 来

  不送气塞擦音: 精

  送气塞擦音: 清

  擦音: 非 心 晓

  半元音: 文 喻

  现代梅州客家话有37个韵部:

  阴声 入声 阳声

  模 屋物 东文

  歌怡 铎曷 唐寒

  麻豪泰 麦结曷 庚删谈

  鸡候 薛涩 先森

  质执 真深

  衣尤 昔缉 欣侵

  思

  现代梅州客家话共有6个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湘方言:湘方言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大次级方言,两大湘语相互沟通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湖南省一直是北方进入西南,东南,岭南的交通枢纽,因此历史上人口迁移十分频繁,造成今日湖南省内方言分布极其复杂。

  老湘语分布于湖南南部衡阳,永州和广西东北兴安,全州,灌阳,资源等地区,由于老湘语许多底层词汇与吴语相近,故学术界有“吴湘一体”一说,吴语和湘语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分化开的,然后随着赣客方言南下,吴语和湘语的使用地域被彻底隔开。

  新湘话则分布于湖南中部长沙,湘潭,韶山一带,是老湘语受到北方方言影响的产物。而湖南北部和西部常德一带,使用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一支),湖南东部属于赣方言,需要指出的是,赣方言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仅次于新湘语。

  赣方言:赣方言的分布地域为安徽西南,湖北东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东部。而江西东部则被吴方言占据。

  赣方言内部互懂度很高,内部交流顺畅。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很大的相似性,尽管沟通仍有一定困难,但学术界对“赣客同源”是基本同意的。因此,也有学者提出要将赣客两种方言统一定义。

  赣方言约占汉族使用人口的2.4%。

  赣方言音系参照上文客家方言

  其他小方言:

  疍家方言:疍家方言普遍分布于浙江至广西的广大沿海,而且全是船户渔民,其语言具有高度相似性。故应该具有统一来源,学术界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是疍家人的祖先为东吴遗民。

  平话:平话的分布区域为广西西部,和壮族语言分布区域混合。由于史籍可以证明广西境内的桂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即北方方言的一支)和粤方言都是由于人口迁移从外省迁入的“外来语”。由此可见,平话极有可能是广西最早的汉语方言。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