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为"河间之地"。幼发拉底河,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伯拉大河,长2700公里,流域面积444,000平方公里,是西亚地区最大、最长的河流。幼发拉底河起源于土耳其高原地区,在土耳其中部,数条支流加入,构成幼发拉底河上游区域。在土耳其东南部,哈布尔河加入,成为幼发拉底河最重要的支流。幼发拉底河在土耳其境内长度仅为全长的30%,但其流量的94%来自土耳其山区。在今叙利亚哈拉布(阿勒颇)东北12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进入今叙利亚境内。在进入今伊拉克境内时,幼发拉底河几乎与底格里斯河平行,两河之间最宽距离不超过160公里。幼发拉底河流域年流量28亿立方米,在四、五月间流量最大。幼发拉底河自古以来就是中东地区的交通要道,因其水流平缓,早期居民就很早就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它还是重要的界河。西亚地区第二大河流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总长约1840公里。主要支流为大小扎布河、底亚拉河等。起源于今土耳其境内的大扎布河和起源于伊朗高原的小扎布河是底格里斯河的发源地,在上游地区,底亚拉河加入,它起源于伊朗高原。在中游和下游,陆续有5条以上支流汇入底格里斯河。今天的底格里斯河上游流经亚美尼亚和亚述地区,在下游与幼发拉底河汇合组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阿拉伯河长190公里,在古代,阿拉伯河并不存在,基本在今两河汇合处,两河已经分别流入波斯湾。
古代两河流域气候不似今天一样干燥,气候为大陆性亚热带半干旱类型,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为地中海型气候,季节只有冬夏两季,雨季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山区从11月至次年4月),冬季最高气温16度,最低气温2度,有时有霜冻。夏季炎热干燥,白天最高气温可达49度,夜晚最低气温也仅为26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54毫米,但60%的地区降水量低于100毫米,而东北部山区则为1200毫米。古代的波斯湾海平面高于现代,气候也较现代更加湿润,年降水量推测在200—400毫米之间。
两河流经地区地形各异,上游主要是山脉和高原,中游以丘陵和草原为主,下游为冲积平原,在波斯湾入海前形成大片沼泽。在两河流域地区东部和东北部是伊朗高原和扎格罗斯山脉,西北部是陶鲁斯山脉,西部经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与地中海相连,南部为叙利亚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东南部为波斯湾。这样的地形地势决定了两河流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上游,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和天然农业为主;而在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园林业和渔业是重要的辅助生产部门。此外,幼发拉底河河水平缓,不利于大型船只航行,灌溉为主要功能,但小型船只可以通行,特别是古代两河流域人用芦苇和沥青制造的平底船至今仍是幼发拉底河航运的主要工具。
西亚地区是世界上农业最早发源的地区,最早的农业在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扎格罗斯山脚地带兴起,主要依靠自然雨水灌溉,后来随着人类控制水的能力逐渐加强,农业地区逐渐南移,向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区扩展,灌溉农业大约从6000年前开始兴起,南部冲积平原地区是灌溉农业起源地区,南部地区最南端靠近海湾地区有大片的沼泽地和椰枣林。农业发展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居住方式,南部地区因此产生了最早的人类文明。
一、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起源的时间——考古学分期
●农业革命(公元前9000年);
●哈苏纳(公元前6000-5800年)——萨麦拉(公元前6000-5500年)——哈拉夫(公元前5500-5000年)——欧贝德文化期(公元前5000-4000年);
●乌鲁克时代;
●乌鲁克一期-二期(公元前4000-3700年);
●乌鲁克三期-四期(公元前3700-3100年);
●乌鲁克四期/捷姆迭特那塞尔时期(公元前3100-2900年)——早王朝一期(公元前2900-2700年)——早王朝二期(公元前2700-2600年);
●早王朝三期(苏美尔城邦时期)(公元前2600-2234年)。
二、市化进程与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起源
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起源的过程始于农业革命,人类定居生活开始时。在安那托利亚高原地区的查塔·胡孜克(Catal Hüyük),发现了人类最早定居生活的遗迹,时间在公元前9000年。当人类定居下来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因为农业生产有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期的差别,在农业生产的早期,狩猎和采集等原始生活方式仍然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很可能在当时仍然是生产辅助部门。农业生产所获得的产品仅在收获季节时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畜牧业也一样,牲畜饲养过程中,狩猎和采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查塔·胡孜克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渡过这个阶段,农业、畜牧业已经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同样的情况在沿着幼发拉底河的多个遗址都有发现。同时,随着农业、畜牧业的进步,手工业逐渐开始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哈苏纳、萨麦拉、哈拉夫诸遗址中,陶器是各地区及其所属时期的标志性器物。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冲积平原最南端的欧贝德成为一个新时期的代表,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载体——城市在这个时期诞生。而城市化进程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就已经开始。
公元前7000年,在西亚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农业产品已经可以保证上千人的需要,可以保证稳定的定居生活,居住密度也日益增大,人群居住已经从最初的村庄发展到早期小城镇的阶段。最早的集中聚落是位于叙利亚北部的杰里科(Jericho)和安那托利亚高原南部的查塔·休於。这两个聚落的规模仅稍大于当代的大型村庄或小城镇,有些学者认为杰里科坚固的城墙及防御体系证明它已经发展成为城市,但其并非一个居住体系的中心,因而应视为前城市居住形态。
早期城镇的发展集中在天然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杰里科位于约旦河附近,是早期天然农业的主要耕作地区,充足的水源和降雨使得这里成为人类最早定居的地方。公元前7000年,杰里科聚落面积已经超过10英亩。杰里科的农业经济依赖于大麦和小麦耕作;饲养家畜,主要是羊,供应肉和奶;狩猎仍然是主要经济部门,狩猎瞪羊和各种湿地鸟类供应肉和皮毛的需求。查塔·胡孜克位于土耳其南部,稍晚于杰里科。考古发现证明,查塔·胡孜克的经济门类较杰里科更加多样。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狩猎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家畜饲养的规模和种类远远大于杰里科。居民的食品结构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谷物、豆类、浆果类、果酒、植物油等。在这两个地区,交通同样发达,周围地区亦有丰富的资源,因此贸易很早就已经产生,并且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杰里科附近有盐、硫磺和沥青产地,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商品。杰里科的农业、畜牧业产品用于交换来自安那托利亚的黑曜石、西奈的绿松石和红海的贝壳。查塔·胡孜克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这里的居民不仅与周围山区居民进行产品交换,还向今叙利亚和地中海地区扩展,它的贸易体系是间歇性的,不稳定的,没有连续性,因此,查塔·休於的影响并没有继续扩大,这可能是它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衰落的原因之一。查塔·休於还是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在墓葬中发现的燧石和黑曜石武器、首饰和黑曜石镜是新石器时代最精致的产品,证明这个时期物质文明已经比较发达。
随着聚落规模的不断扩大,房屋的形制规模也不断变化,专门的宗教建筑和设施、城市防御设施开始出现。不久小型宗教建筑设施出现,用数量众多的小塑像和动物雕刻进行某种宗教仪式。此外,当地居民还雕刻了与人同高的塑像和头像,这些塑像可能用于祖先崇拜。
在杰里科和查塔·胡孜克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两河流域上游地区,居民从小群体的、以采集和狩猎维持生计的、流动的生活状态向定居生活转变,形成早期聚落。早期聚落各自分散和孤立,主要集中在两河流域北部的峡谷中。
公元前7世纪中期,在两河流域北部地区,新型陶器出现,它在色彩和装饰上代替了史前简单的器皿形制。这个时期被称为哈苏纳时期。这个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狩猎活动仍然是实用的生产部门。公元前7千纪末期,在哈苏纳遗址群出现新的陶器形制。陶器用火烧制,色彩更加丰富、装饰奇特,这个时期被称为萨麦拉时期,地域范围从今伊拉克中部向南扩展。在下一个文化期——哈拉夫时期,出现了更加细致的陶器以及新的房屋形制。哈拉夫文化期持续约600年,最重要的特色是哈拉夫文化的精致彩陶。哈拉夫文化本身集中在北方,但其影响从地中海沿岸到叙利亚北部直达伊拉克中部和北部。
在西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狩猎和采集显然还发挥着一定作用,商业贸易也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之一。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剩余产品出现,人们利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狩猎等生产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人类定居生活在此基础上已经十分稳定,房屋建筑日益坚固,陶器等手工业品制品越来越精美,商业贸易中开始出现了奢侈品。在村落内部,由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脱离农业和畜牧业的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这样的村落成为后来城镇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等级分化的前奏。在村落和城镇中开始出现了贫穷的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和富裕的商人。社会复杂化现象已经开始呈现。而从这个时期开始,两河流域下游地区聚落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北部地区,南部平原上聚落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超过北方聚落。这个进程发生在大约公元前4000年,即两河流域考古学上所称的欧贝德文化晚期和乌鲁克时代早期。而在北方,查塔·休於和杰里科、哈拉夫等遗址衰落,并且没能像南方的早期聚落一样继续发展成为真正的城市和国家。
欧贝德位于乌尔附近,欧贝德文化以此遗址命名。欧贝德文化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后来在北方取代了哈拉夫文化,通过贸易和文化传播,影响达到波斯湾,到达今巴林、阿联酋地区。欧贝德时期最典型的彩陶器物,为浅黄色或绿色,用褐色或黑色几何图案装饰。在欧贝德还发现了两个赤土陶器女性人头像,属于公元前4500年,但其源流可追溯自公元前6千纪,具有南部冲积平原早期聚落特点。另一个典型器物是赤土雕像,表现一个正在哺乳的妇女形象,雕像上有珠宝装饰,有纹身,身材细长,脑形细长,眼睛突出,是典型的欧贝德文化特征。
欧贝德文化时期灌溉农业迅速发展。这里位于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有大片湿地,在传统的狩猎和渔业基础上,欧贝德时期出现了更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灌溉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角。
欧贝德时期的居住形式以小型聚落为主,是由几个大型村落组成的聚落,其规模大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的村落。聚落依水源而居,规模不超过10万平方米。欧贝德时期的房屋面积远大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是三进院落,沿中心大厅两侧建造房屋。这种格局后来在神庙建筑中延续下来。墓葬出现了砖造墓穴,有私人用品陪葬,陪葬品中没有明显的财富差别。神庙位于聚落中心,规模较大,多为泥砖结构,不用于日常居住,所有神庙样式相同。在埃利都遗址,考古发现的神庙建在平台上,后来逐渐建成多级塔庙。
欧贝德时期,农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支持非农经济部门和人口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职业的专业化分工。手工业,如陶器制造、金属制造和珠宝制造都已经高度发展。贸易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可能已经出现专业商人进行长途贸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已经超出生产和交换日常生活用品的范围,有能力和余力生产奢侈品和饰品。这些专业集团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不仅在技术领域,也在社会领域。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商业和社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的控制。其中心在神庙,神庙的主要人物为祭司,他应该同时也是宗教仪式、政治和经济领袖。神庙中心和祭司的出现证明在由村落组成的聚落中出现了地位较高的聚落中心,它可能是一个中心村落,也可能是各村落推举的中心,也可能是一个新村落。与原来的村落相比,新的聚落由内外平等、自主的村落形态发展为存在主从和不平等关系的聚落。中心聚落有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宗教建筑成为在精神上凝聚全社会的宗教中心,周围的普通聚落则失去平等、独立地位,与中心聚落形成半从属关系。欧贝德时期,以掠夺剩余产品为目的的战争出现,聚落中出现了防御体系。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制造业的发展保证了武器的进步,与城市和村庄的防御体系共同促进了军事职能的发展。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职能在聚落中出现;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从农业和畜牧业中脱离,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聚落被农田包围,这些都证明,城市开始出现。
根据后来《苏美尔王表》的记录,城市是神创造的,神最早建立的城市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西帕尔、舒如帕克等。巴比伦人编写的史诗中写道:当芦苇没有长起,树木没有出芽,房屋没有建造,城市没有产生,所有的土地都是大海的时候,埃利都建成了。埃利都是王表中提到的第一个城市,是水神恩基/埃阿的城市,位于两河流域最南端靠近海口。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欧贝德时代结束,古代两河流域史前历史发展进入乌鲁克时代。欧贝德彩陶逐渐消失,代之以灰色和红色磨光陶器。大约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苏美尔人迁徙到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区。居民成分的变化并没有影响两河流域地区社会演进的进程,从欧贝德时期到乌鲁克时期,房屋建筑样式、神庙格局、防御体系等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证明这个转变是和平过渡的。这个时期的定居聚落在社会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镇中的统治者和专业手工业人员的产生对公元前4世纪的一系列重大发明有重大贡献,如车轮、犁、书写和青铜的使用,这些发明后来成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乌鲁克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它成为这个两河流域文化的代表。
古代乌鲁克位于幼发拉底河岸边。遗址位于幼发拉底河北岸,纳西里耶和塞马沃之间。古典文献称为乌努克(Unug),现代阿拉伯人称瓦尔卡(Warka),旧约圣经称埃莱克(Erech)。城市由两个独立聚落组成,它们是库拉巴和埃安那(Kullaba and Eanna),二者在乌鲁克时期合而为一,成为一个占地约80公顷的城市。
这个时期,在整个两河流域南部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规模开始扩大。欧贝德时期形成的两级聚落逐渐被更加复杂的三级聚落或四级聚落取代。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出现并广泛用于社会管理;以神庙为标志,宗教的作用日益增强;贸易,特别是长途贸易不断发展。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国家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