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6月,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发表了长篇论文《〈红楼梦〉评论》。在该文中,王国维提出了艺术的“眩惑”性这一问题。他说:“夫优美与壮美,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若美术中而有眩惑之原质乎,则又使吾人自纯粹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 故眩惑之于美,如甘之于辛,火之于水,不相并立者也。吾人欲以眩惑之快乐,医人世之痛苦,是犹于航断港而至海,入幽谷而求明,岂徒无益,而又增之。则岂不以其不能使人忘生活之欲,及此欲与物之关系,而反鼓舞之也哉?眩惑之于优美及壮美相反对,其故实存于此。”在王国维看来,艺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使人脱离欲望的苦海,臻达澄明朗彻的审美至境。但是,艺术同时又携带着“眩惑”的特性出场,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搅乱人的情感,迷惑人的心性,使人半途折返欲望的深沟险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艺走过了波诡云谲的艰难历程。由于受政治、经济、审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眩惑”一直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伴随着文艺的始终。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眩惑”已成为当下文艺一个不可小觑的精神现象,对文艺的健康发展与繁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正视并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文艺界的当务之急。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他也特别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追求单纯感官快乐的低俗化等。总书记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既充分肯定了当前文艺创作的喜人成绩,也深刻指出了长期困扰文艺创作的关键性问题,其论述全面客观,切中肯綮。他所论及的文艺生产的机械化和模式化、文艺消费的快餐化、文艺价值的纯娱乐化、文艺精品意识缺位等问题事关中国文艺的现实处境与未来命运,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交集,那就是“利欲”,表现在社会影响及审美效应上,便是“眩惑”。当前部分文艺创作中所存在的“眩惑”性,就源自艺术生产过程中的“铜臭气”,源自某些艺术生产者将“低俗”视同“通俗”、将“欲望”目为“希望”,正是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思维和行为,使得有些文艺制作显露出“颓废萎靡”的精神症候,这在某些特别强调视听感官刺激的影视作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近几年来,中国影视行业正迎来艺术生产的高原期,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电影《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钱学森》《杨善洲》《郭明义》《飞天》《南方大冰雪》《天河》等;电视剧《焦裕禄》《原乡》《十送红军》《老农民》《红高粱》《长沙保卫战》等。这些作品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向社会输送正能量、诠释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思想深度、道德高度、情感温度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票房与口碑也可圈可点。但在商业娱乐片领域,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题材选择的狭隘化、制作过程的模式化、影视语汇的类型化、营销手段的无序化、艺术效应的感官娱乐化等方面。特别是一些网络剧,艺术水准较低,多以性、暴力、出轨、戏谑等内容作为吸引观众的卖点,以人物之间的畸形关系、场面的激烈火爆、特定情感氛围的强化来掩盖思想的贫瘠和制作的粗糙。观众从中获得的不是余音绕梁式的审美延留,不是心灵的净化与澄明,而是对诸如猎奇、惊恐、暧昧、斗狠、迷幻、无聊、抑郁等情感心理的操练和演绎。由于这类影视作品的受众主要以90后、00后的青少年居多,这些消费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对艺术的甄别品鉴能力也有待提高。长期接触这些影视作品,必定是弊大于利,甚至贻害无穷。举例来说,近年热播的现代都市伦理剧为增加看点,往往少不了拿故事中的成功白领出轨说事,似乎没有“小三”的参与,故事就无法展开。从理论上来说,艺术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典型化,这是“艺术真实”。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地再现本是合情合理,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深入领会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味地在作品中强化这种非常态的道德情感,就会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误认为这就是现实人生,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尚未到来的爱情、家庭等情感关系的正确认识,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形下,艺术作品就不是正视听、指方向、暖人心、净灵魂的精神财富了,艺术遭遇“利欲”并被无情绑架,沦为“眩惑”观众、为从业者捞名获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