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李西闽:写作是自我救赎

时间:2015-12-08 00:00:00    来源:    编辑: 字号:TT

当天讲座现场 王玮 摄

当天讲座现场 王玮 摄

  上月底,由福建省文学院和福建日报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作者寻找读者”活动照例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八闽书院举行,但这次请来的作家有些与众不同。

  因为不满贫穷与饥饿,他8岁离家出走;在汶川大地震中,他被埋废墟,度过了人生最真实最恐怖的76小时。而灾难过后,他通过帮助别人,通过写作来进行自我救赎。

  他就是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领军人物李西闽。为了更好地与榕城文学爱好者亲密接触,他携最新出版的小说集亮相,畅谈精神历险记,讲述别样文学路。

  A 梦里闽西成故事背景

  谈起自己的人生,李西闽觉得,很多时候,自己是个逃亡者。而第一次出逃,就是在8岁那年。

  李西闽出生在长汀县河田镇一个小山村,尽管那里山清水秀,但故乡留在他记忆中的却是贫困和饥饿,所以他从小就想逃离那个地方。

  8岁那年夏天,李西闽偷偷从家中拿了五块钱,一个人辗转来到福州。他想到福州找姑姑,其实他的姑姑在南平。

  很快,带的钱花光了,李西闽开始想念家里,觉得再贫穷的家都比外面好。他混上火车,不料第一站就被赶了下来。后来,他沿铁路线乞讨,饥一顿饱一顿……所幸,在他快要饿昏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心的警察,帮他买了回家的车票。

  那次离家出走,家人都以为他死了。“我离家出走那天,下了一场暴雨,家人以为我被冲走了,就沿汀江往下找,找了两三天也没找到。”李西闽说,当他灰头土脸出现在家门口时,亲人们还以为看到了鬼。奶奶摸着他的脸,一把将他抱在怀里痛哭。

  李西闽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次爸爸没打他,还给他煮了粉干,放三个红蛋,说是驱邪。

  和贫穷一起留在李西闽记忆中的还有亲人的死亡,这也是他要离开家乡的坚定动力。他的童年经历过两次亲人的死亡,一位是他的爷爷,一位是他的堂哥。爷爷生前特别喜欢吃河田鸡,可到死也没吃过一只完整的河田鸡。而堂哥金水因为要到河里捞一个粽子给他吃,被洪水冲走。

  李 西闽说,其实,他真正想逃离的并不是故乡,而是故乡的贫穷。相反,故乡的山水、人物已深入他的骨髓。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故乡情结,故乡经常作为他小说 中的故事背景出现。例如,唐镇三部曲《酸》《腥》《麻》中的唐镇,就是以家乡河田镇为蓝本,其中很多人物和故事都与故乡息息相关。

  李西闽现居上海,每年都要回几趟老家。他资助故乡贫困的小孩上学读书,捐资修路,回乡看到穷困的老人,也会设法帮助。

  B 真正的恐怖是内心的丑恶

  用李西闽自己的话说,他走上文学路与年少时多苦难分不开。

  上高中时,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挣了12块钱的稿费。拿到钱,他买了猪头肉请同学们美美地吃了一顿。就这样,他创作的动力越来越大,拼命地写……

  但遗憾的是,高考他落榜了。父亲希望他跟着亲戚学门手艺,一开始,他跟着大伯学箍桶,干不了。后来,他跟着堂叔做泥水匠,一天挣两块钱,心情很糟,天天喝闷酒。很快,工钱全喝没了,还欠店家钱。店家的女儿劝他不要再喝了,建议他去参军。

  就这样,李西闽又走进了军营,在空军部队服役21年。当兵的日子,李西闽把空闲的时间全用在读书上,晚上躲在被窝里一边看一边写。

  军 旅生活很丰富,李西闽如鱼得水,在军营写了200多万字的小说。其间,他开始创作恐怖小说。当时恐怖小说的创作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李西闽在摸索中前行。 紧接着,他又写下《尖叫》《死鸟》等多部恐怖小说,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并成为中国恐怖悬疑文学的先行者,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不过,李西闽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从离开部队才开始的。

  其实,李西闽的恐怖小说不同于一般人理解的鬼故事,他所诠释的恐怖是人的灾难和内心的丑恶,他写的都是现实中人性的弱点。

  这次,他特意带来三本新出版的小说集,这是从30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中精选出来的,算是对过去写作生涯的纪念。其中,《七条命的狗》是现实题材小说,《血在烧》是军事题材小说,《野河滩》则是少年成长题材小说。

  C 珍贵记忆重温活着的意义

  似乎是命运的有意安排,这位长于写恐怖小说的作家,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活埋了整整76个小时,经历了人生真正恐怖的时刻。

  2008年5月,李西闽应邀来到汶川银厂沟的鑫海山庄创作长篇小说《迷雾战舰》。12日下午,顷刻间地动山摇,来不及作任何反应,垮塌的楼房就将他深埋其中。在接下来的76小时里,他身体无法动弹,滴水未进,在恐惧和绝望中唯有不停地祈祷。

  成功获救后,李西闽才知道,当时与他一起被埋的6个人,只有他活了下来。在别人眼中,他是幸运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恐惧地活着。

  “地震留给我的是一辈子的痛。”李西闽说,原以为获救后一切会随风飘散,可没想到活下来总是被噩梦缠绕,恐惧感如潮水般将自己淹没。他被确诊患了抑郁症和创伤综合征。

  李西闽惧怕一人独处,不敢坐地铁,因为地铁轰隆隆的声音就像他被埋时听到的从地底发出的发音。绝望情绪产生时,想从楼上跳下去……灾难给他带来了无法言说的伤痛,他用不同的方式抵抗噩梦,希望获得灵魂的救赎。

  写作便是他觉得有效的一种方式。他根据这段经历写的长篇散文《幸存者》,讲述被埋的真实生死体验。《幸存者》出版后,很多读者给李西闽写信,鼓励他好好活下去。正是读者的鼓励,让他重新获得生活和写作的勇气。

  于 是,他又完成了长篇小说《救赎》。与《幸存者》不同,《救赎》是虚构的。《救赎》讲述了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何国典来到上海,经历来自灵魂深处和现实生活中的 困境,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赎之路的感人故事。不过,在李西闽看来,《救赎》同样是真实的,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是真实的。写作《救赎》的过程, 也是进行自我心灵的救赎。

  灾后不久,李西闽去了四川灾区,用《幸存者》的版税,资助一些灾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看到那些孩子迷惘而又充满渴望的眼睛,我流下了泪,他们和我一样是幸运者,同样需要心灵的安慰。”

  因为《幸存者》一书,李西闽荣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授奖辞这样写道:“李西闽的珍贵记忆,还原了一段悲剧时光,也为人类的大爱、勇气,写下了个人的颂歌。他在文字里重温了活着的意义,而关于活着之幸福感的崭新理解,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领会。”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