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雅的大厅,让心灵与文学碰撞
上海黄浦区有片掩映在法国梧桐中的老洋房,拱形窗、卵石墙,这就是思南公馆。从2014年2月开始,每周六下午,总会有几百名读者来到这里,听王安忆、李欧梵、屠岸、刘恒、格非、马原、韩少功、贾平凹、严歌苓、毕飞宇等文学名家的讲座,逛露天花园广场上的书集……思南读书会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上海人的书房、市民周末生活的新选项。他们在这里读书、遇见世界。
2017年2月25日,星期六下午,思南读书会每周例行举办的时间。这一天,距思南读书会创办已逾3年,也正是在这一天,经由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在思南公馆的举办、思南文学之家的成立、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的创办,基于思南这一文化品牌的延伸、拓展的考虑,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黄埔区永业集团、思南公馆倾力支持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思南文学选刊》创刊问世。
转眼3年,思南读书会创办之初的那个晴朗的冬日犹在眼前。而时间更往前,则是不经意间的无数细微的小事,使今日备受关注的这一切逐渐呈现出来……
2005年夏末,我有幸随上海作家出版家代表团赴台北,参加由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台北上海书展。此行由王安忆和孙颙带队,上海的作家、出版家计30余人。此后10余年间,当时同行的作家蒋丽萍、赵长天先后辞世;每与此行结识的林载爵、阚宁辉、陈征等先生念及旧友,不免神伤。
次年3月,应阚宁辉先生之邀,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下属的《上海壹周》报社兼职、学习,几年间在一间办公室围坐,学习办报和吸烟。受两位出版人的影响,其间不免共同畅想由写作、出版衍生的诸般事宜。及至2008年,阚宁辉调任出版局负责上海书展工作,由台北之行开始的友谊算是回到了书展本身。
上海世博会次年,2011年上海书展开始与各出版社合作,邀请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学者出席上海书展新设的国际文学周活动。两年后的2013年,基于完善国际文学周活动现场效果的考虑,经思南公馆的领导钱军先生、刘申先生、李海宇先生的安排,将文学周活动频次最密的作家对话放在了思南公馆举办。这是国有企业支持大型社会公共文学活动的有益尝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及思南公馆为活动专门设立了“思南文学之家”,各方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著名作家莫言欣然应允为“思南文学之家”题写了匾牌。
每年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是活动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比如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把在上海国际文学周期间的经历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骨钟》,此书中文版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小说编辑托比·利希蒂希和西娅·莱纳尔杜齐来上海参加活动之后,高度赞赏和认同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举办,更是与文学周策划团队的年轻人盛韵、彭伦、石剑峰等结下了友谊。此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连续两年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免费刊登形象广告,宣传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这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也在《思南文学选刊》创刊之际,刊登选刊的形象广告,进一步加深中英文学的交流。这些点滴交往多少可以看作是上海书展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切实成果。而在2016年的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伦敦书展·影像与银幕周”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互派作家,并为对方在书展期间安排宣传和交流活动,为增进了解、宣传中国文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使作家间的对话以及与读者的交流更加切实有效,把大部分活动从热闹的书展现场搬到幽静的思南文学之家,不仅使来宾在上海炎热的夏季有了更好的交流场所,也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所给予作家、读者、出版人的礼遇印象深刻。
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乃至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有在父亲的陪护下特地从外地赶来的青年学生;也有在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中,裹着大衣记笔记的读者;有将思南读书会视作大学课堂的退休老人,也有马振骋先生这样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及其他作家、学者;当然,其中也不乏作家签名的爱好者,他们或在盛夏的雨中排队,或在读者众多时席地而坐。这个巨大的城市有多少种人,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就会出现多少他们静坐的身影和晃动的面孔。
自此,思南公馆便与书籍、作家、读者、出版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钱军等思南的领导,决心把书香留在思南。在他们的盛情之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与思南公馆决定自2014年新春伊始每周六下午在思南公馆的思南文学之家举办思南读书会,把每年上海书展带来的阅读热情延续下去……
3年来,在市委宣传部领导徐麟、董云虎,黄浦区领导翁祖亮、汤志平,上海新闻出版局领导徐炯、阚宁辉,上海市作家协会领导王安忆、孙颙、汪澜等的具体关心下,思南这个小小的读书会已经举办了近165期,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体活动也已经在思南文学之家连续举办了4年。在此期间,曾经关心并亲临思南读书会的各方领导有的已经去到新的工作岗位,来自读书会策划推广团队的李伟长、王若虚、郭浏、隋文、陈思等年轻人依然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着;来自7家实体书店的年轻人依然风雨无阻地坚守在思南书集,思南公馆的年轻员工更是不辞辛劳地全年维护着国际文学周和读书会现场的安全和秩序。
如今,为了进一步拓展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以及思南读书会的品牌建设,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思南文学选刊》已经面世。这一全面关注中文世界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的选刊,既填补了上海没有文学选刊的空缺,相信也将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索社会化办刊做出有益的尝试,同时,为思南这一文化品牌注入新的活力,为更深入地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和阅读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带走了记忆,也为上海和思南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形象、声音和见解。2005年我在台湾联经出版公司举办的台北上海书展上结识的林载爵先生,也在10年之后的2015年上海书展期间,带领《联合文学》杂志的同仁和台湾的青年作家,来到思南文学之家。而上海的出版机构如世纪出版集团及全国各地的多家出版社与思南读书会合作举办了大量的阅读推广活动,思南读书会则在创办一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思南读书会嘉宾的演讲录《在思南阅读世界》。
这是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出版人、作家、媒体、企业等方方面面的爱书人一起,这些年间合力为阅读推广,建设书香社会所做的无数事情中的一件。我能够置身其中,参与这服务社会、属意长远的工作,感到十分幸运。
(作者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思南读书会总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