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朱燕玲:出版的前景与理由

时间:2017-09-07 10:44:50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2119c94d63388710b80fda77948e692f_.jpg

  出版的前景与理由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出版业和纸媒发展之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读者兴趣、阅读习惯、信息渠道、购书行为等都深受移动互联网影响,图书出版行业格局也随之改变。针对多样化的需求,细分读者群、制定特色化选题、进行差异化服务和营销,越来越受到出版社重视。

  作为出版人,我们常常思考出版的前景,今天我很愿意借此机会和中澳两国的朋友共同探讨一下。

  一、出版的现状,纸质书和电子书

  2016年3月,AlphaGo和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引得全世界关注,人工智能首次战胜了人类最高智慧。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使传统社会发生各种深刻变革。

  在中国,就文化传播领域而言,短短一二十年以来,从 BBS、博客到微博、微信,自媒体非常活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阅读方式、书写方式,出版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影响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可能打破现有的文化结构,重建新的文化形态。

  在我们熟悉的文学出版领域,出现了如下的现象——

  1、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流行。流行文学的出版版图急速扩大,而严肃文学的版图缩小。

  在中国,如果把各类网文、网络小说非常发达,如果将这些涵盖进去,从阅读的总量来说,互联网时代,广义的文学阅读并未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但传统严肃文学在扩大了的市场中份额减少,它的绝对需求也被稀释了。

  2、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纸书电子书并行存在。

  网络新媒体盛行,新兴载体对纸质图书造成巨大冲击。虽然2016年,英国行业调查机构尼尔森发布的“年度书籍与消费者报告”显示,电子书的销量在不断下滑,而纸质书的销量则不断上涨,这看似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信心,但从长远来看,纸质书的辉煌不太可能再现。从环保的角度看,发现了新载体的人类也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作为人类书写的载体,纸上印刷只是一个阶段。就像从前纸书替代了竹简,屏幕、电子传输可能终将替代纸质出版,而关键性的转变将依赖电子阅读器的技术革新实现突破。

  但这个结局短期还未到来,在相当长的过渡时间内,我相信纸书和电子书仍然会是并行的态势。就像电视没有让电影消失,电子表没有让瑞士机械表消亡一样,在这个阶段,纸书的出路应该是向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发展。如果牵强地加以类比,电影、瑞士表、纸书比之电视、电子表、电子书,他们的优势是,除了实用性,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纸书和电子书分别适合承载不同类别的内容,也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人群。

  3、现阶段电子书成为纸书的补充和延伸。

  经过近年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探索,电子书已成为了各出版社纸质出版的重要补充和延伸,kindle等电子书的开发和利用也为我们出版社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书的电子版收入已经超过纸质版收入。

  再细分到文学期刊这个特殊的出版类别,比如我所在的《花城》杂志,它隶属于花城出版社,是中国著名的严肃文学期刊,80年代发行量曾达70万份,但90年代后,由于文化市场日益商品化娱乐化,和所有期刊一样,销量持续下滑。而新媒体时代并没有使得这个趋势加剧,订数反而开始回升。原因在于,我们利用了新媒体便捷的宣传手段,使得读者更加了解我们,也更便于互动和订阅。借新媒体之力,我们做了微信公众号、线下沙龙活动网络直播等等,扩大杂志影响力,从而扩大了销售。同时,我们也发行了电子版,海外的读者、习惯在网上阅读的年轻人,可以方便地订阅到和纸刊同样的内容。

  对于一个人口基数庞大、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来说,文学读者群依然巨大,文学出版依然有很大空间。我们仍然认为内容是关键,内容做好之后,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种载体,出版社依然能凭借质量良好的内容获得收益。

  所以,新技术不会敲响出版业的丧钟,但会促使出版业转型,新机遇、新赢家就在转型之中产生。

  而严肃文学的真正危机所在,是泛娱乐化的趋势,所谓“娱乐至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是另一个话题。

  二、转型策略:守护优质资源,开拓新媒体融合

  1、营销方式的拓展

  目前,对传统出版社来说,纸质图书的销售依然是利润支柱。除了传统的渠道,互联网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中。

  在营销策略上,最基本的方法是尽可能延长图书的销售寿命。在中国,按照传统的图书经营模式,新书在实体店上架的销售时间大约是2-3个月,如果动销情况不理想还会被提前下架。而网上书店因为上架成本低,在架时间长,已成为图书销售的重要途径,但它的问题是折扣也很低,出版社利润空间被大大挤压。于是除了当当、亚马逊等大型电商外,各出版社纷纷开发了自己的渠道,即微信宣传+天猫/微店销售的自媒体电商。自媒体电商规模小、品种少,与品类齐全、排行榜效应强的大型电商不可相提并论,但自媒体电商有较高的性价比、较强的用户黏性、良好的用户信任度,可以形成持续的消费能力,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内容的深度开发

  市场的热点常常是我们深入思考的起点。

  2014年开始,《鬼吹灯》《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一波又一波的热门IP入侵到我们的生活……从网络文学形式到纸质书出版,从图书改编到电影或电视剧,再开发游戏等周边产品,以IP为核心的多媒体生态链正逐渐形成。有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入内容时代,IP+精品制作模式将逐渐成为未来市场中的代表类型。

  而热闹的IP争夺大战背后,是对优秀内容的渴求,一个IP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媒体的烘托,内容的支撑才是关键。传统出版业的优势正在于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优质作家资源,虽然与流行网文相比,严肃文学作品在深度开发版权资源方面有难度,但IP热给我们的启示,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做好版权的后续开发运营,因为传统出版业的出路正在于此。我们要向国外的出版商学习,逐渐向版权经纪人的角色转换。目前,各家出版社都已起步进行版权资源的多元开发利用,在签订图书版权的同时努力获得多种权利,打造影视、有声书、动漫、游戏等周边产品,使内容的价值进一步被挖掘出来。

  就内容的开发,我再以文学期刊来举例。

  在中国,与图书出版的市场化发展方向不同,文学杂志走的是专业化的路线,有着更加纯粹的艺术追求。长期以来,中国有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母本均来自文学期刊,因为优秀文学作品首先会在文学期刊刊登。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收获】杂志才是最大的IP好么》,举了几十个首发于《收获》而改编成著名影视作品的例子,它们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阳光灿烂的日子》《茶馆》《甲方乙方》《活着》等等。张艺谋甚至曾在九十年代和《收获》杂志签过一个“首看权”,编辑部会在刊物没有面世前,先将清样寄给他看。直到前些年,一些大的影视公司,还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阅读全国的重点文学期刊,《花城》就是被阅读的对象之一。由《花城》首发而改变成影视作品的也有不少,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苏童《离婚指南》、毕飞宇《青衣》、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等等。

  所以,《花城》杂志致力于做出版链条的前端工作,同时积极将作品引入图书出版及其他的版权开发。比如,2016年,《花城》杂志首发了吕新和北村两位先锋小说作家的新作《下弦月》和《安慰书》,随后花城出版社推出了两部单行本。目前,两本书已登上了国内多个好书榜,也有多家影视公司接洽。

  3、多媒体融合之路是出版社未来的方向

  掌握优质版权资源,并进行多媒体延伸开发是出版社未来的的生存之道。鉴于此,花城出版社前两年研发了“花城多元融合传播运营平台”项目,现正进入测试阶段。此项目基于《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的品牌资源,延伸出近三十个子项目,目标是建成一个集数字阅读、作者(作品)孵化、作者(作品)签约、自助出版、版权(数字版权、有声版权、影视版权、游戏版权等)运营、版权代理等各项功能为一体的融合数字平台。目的在于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实现对受众的广覆盖,可加快创设中央编辑部的全媒体采集平台生产发布体系,实现内容的集成化、形态的多元化和传播的平台化。

  这个转型对一个传统的出版企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面临诸多困难,既需要编辑的眼光和执行力也需要资本的支持和体制的配合。但它又是关乎未来生存的机遇。

  在人类文明史中,语言文字是进步的基础,包括其衍生产品在内,无论载体有何种变化,出版物者都是思想者、知识界和读者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承担着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重任。优秀出版物的交流,也是历来各国人民间深入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出版人,我这样看待我的工作:我坚持做的,无外乎是促进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所以,除了认真编辑刊登国内作家最新作品的《花城》杂志外,从2009年开始,我还策划出版了大型文学译丛“蓝色东欧”,计划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整理出版中东欧当代经典文学作品100本。目前已经出版三十多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我相信对中国读者了解中东欧、了解世界,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谢谢大家!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