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江苏文学的异质性书写”学术研讨会在徐州举行。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赵本夫以及来自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江苏师大,结合赵本夫最新长篇小说《天漏邑》以及其他作品,对江苏文学的异质性即多元性书写进行了热烈讨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德志教授和江苏师范大学作家工作坊主持人、《雨花·中国作家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叶炜博士分别主持了研讨会。
著名评论家汪政说过:“江苏的记忆也就是江南的文化记忆,精致、唯美、忧伤,是文人的江南。这样的文化风格不可阻挡地浸润到文学当中,或者,毋宁说,文学是这种文化的重要构成乃至最佳佐证。”对此,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田崇雪教授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追求异质化,相对于江南文学的主要特征,以赵本夫、周梅森、叶炜等为代表的徐州文学书写的确是一个例外。在江苏文学中,他们的书写是有一定的异质性的,也因此使徐州成为江苏文学不可忽视的高地。在此意义上,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研讨意义非凡。
青年评论家、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主任史修永博士谈到,应该尊重文学生态的差异性,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书写。与江苏其他作家不同,当代文学中的徐州书写都不约而同地对土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思考,比如赵本夫的地母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青年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都很好地回应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周梅森的前期作品比如《沉沦的土地》等作品所关注的也是土地问题。无论是赵本夫老师的新传奇小说,还是周梅森的政治小说以及叶炜的新乡土写作,他们的写作都具有雄浑、狂野、粗犷的感觉,与苏南文学以及北方文学风格有着巨大的差异。
文化地理学者、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孙天胜教授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对江苏文学的异质性书写进行了阐释,提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文学差异性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
研讨会上,著名作家赵本夫结合自己的新作,谈了对文学异质性的认识和看法,认为作家的创作离不开地域文化,但也要超越地域文化,作家创作要追求独特性,尤其要避免同质化书写,所谓看尽满园春色,最终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花朵。
王艳芳、于为苍、王力、盛翠菊、吴云、高秀川、王志彬、郝敬波、宋红岭等也分别作了发言。
此次研讨会由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雨花·中国作家研究》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