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5月4日至8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辽宁省作协承办的“中国多民族作家走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文学实践活动”在辽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多民族作家先后走进沈阳、抚顺、本溪、丹东、大连等工业城市,参观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数控机床集团、大连金普新区等工业基地,体验企业的科技工艺,与管理人员和工人代表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辽宁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创新发展。活动中,作家们还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革命历史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少数民族作家谈到,自己是第一次走进大型国企,了解到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深受震动,并由此思考在文学创作中,少数民族作家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而应打开眼界,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和生产深处挖掘文学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在5月8日举行的“地域性与多元性——多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作家们围绕多民族文学的概念和创作特点展开讨论。《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说,多民族文学比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更为广泛,当下的多民族文学创作应该思考未来要向何处去,在继承前辈优良传统的同时,克服自身创作的短板,迎来更加喜人的创作前景。评论家李美皆认为,中国民族文化呈现多元性,而这种多元性又是与地域结合在一起的,呈现出意义层面的丰富性。而地域性和多元性也需要有统一的文学价值标准,每个民族的作家都需要以文学性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的作品,在创作中精益求精。广西作协副主席潘红日谈到,少数民族作家也应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创作。土家族作家少一认为自己的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而自己生活的文学现场又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特点。作家的写作忠实于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就体现了文学创作与民族性的结合。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四川省阿坝州政协主席谷运龙,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吉米平阶,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任芙康,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滕贞甫、副主席金方和周建新等参加实践活动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