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凸凹文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摄影:王纪国
《凸凹文集》研讨会现场 摄影:王纪国
9月9日,由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北京市作协、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北京日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凸凹文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宛振文、北京市房山区政协主席赵佳琛,中共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蕾,以及胡平、孟繁华、陈晓明、贺绍俊、陈福民、李朝全、杨晓升、宁肯、解玺璋、兴安、李晓虹、王德领、刘晓川、李林荣等20多位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研讨会由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王升山主持。
《凸凹文集》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是作者自1984年在《京郊日报》发表第一篇微型小说以来,所有公开发表作品的精选集,包括中短篇小说集《在场与及物》、散文集《与生活言和》、小品集《天赐格言》、随笔集《沉潜于言说》、书话集《与书微语》、札记集《西典新读》、笔记集《纸上的乡愁》和杂著集《岁月留痕》,一共8部近300万字。
李敬泽说,以《凸凹文集》出版为契机举办这次研讨会,我们得以探讨一下凸凹这位作家,他的创作道路、他在创作上的得失,以及他的作品的重要价值。一说起凸凹,我们老觉得他就是一个散文家,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小说家。他如此勤奋,一手小说一手散文,创作出了这么大的量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写作有着全力以赴的态度。从文本内部来看,他如此耐心、如此执着、如此专注地书写着中国的乡村,把中国乡村近40年来的历史变迁、近40年来的经验和记忆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凸凹是一个有“根”的作家,他的根是永远扎在房山这块土地上的,与房山的农民乡亲们那么熟悉、那么有感情,他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他的写作是从“根”上生长出来的,本真而自然。但凸凹又不仅仅是一个乡土作家,他也“洋”得很,他对于世界文学有着广阔的视野,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并写下了相关的随笔、书话。既立足于乡土,又有着那么广阔的世界文学的视野和背景,这就是凸凹的复杂性。他的根扎得很深,眼界却很高,这让我们对凸凹将来的创作抱有更大的期待,希望他能够沉淀下来,认真打磨,再写出一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大作品。
与会专家谈到,这套文集的出版,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凸凹对文学的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他的写作涉及小说、散文、书话、文艺评论等多种文体,并试图以自己的创新拓展各种文体的边界。他的写作立足于脚下的大地,基于对大地生命本身的体悟,写出了“大地的生命哲学”。与回望式的田园牧歌书写范式不同,凸凹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之中,他既看到了生活的美,也发现了生活中的恶,但他认为大地所滋生的哲学应该是“感恩、和谐和自足”。凸凹所书写的这些“大地智慧”貌似不那么“现代性”,然而它们又与当下社会构成隐秘的对话关系。乡土社会中存在的这些朴实的价值观,正是我们社会中很多人所缺乏的,因此,当我们阅读凸凹的这些作品,会不自觉地反观自身。同时,正因为这些文字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所以它也没有受到某种既定观念的束缚,没有专门书写阶级矛盾、新旧冲突,没有沦为一种“观念性的写作”,而是显得自然、蓬勃、温暖、野性,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感。大家也纷纷对凸凹将来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减慢创作的速度,少写零碎文章,依托自身丰富的经历和广阔的视野,写出一两部更好的大作。
与会专家还对房山的文艺发展给予了肯定,认为在凸凹的影响和带动下,房山文艺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气象。这片富饶的土地哺育和滋养了作家,作家们也以火热的生活为源,潜心创作给予丰厚的回报。尤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房山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文学创作激流勇进,涌现出了北京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房山作家群”。凸凹作为这个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不仅带动了房山的文学创作,也对区县文学创作发挥出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