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由中华文学基金会、铁人文学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三大企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评选活动圆满收官,硕果喜人,鼓舞人心。中华铁人文学奖设立以来,对于展示石油、石化这样的骨干国企形象及队伍风貌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作品的质量一届胜似一届,题材愈加多样,内容愈加厚重,文笔愈加成熟。通览本届获奖作品,深感作家们承袭了石油文学关注时代与企业的发展、深入职工生活、书写职工情怀的优良传统,以文学的多样体裁,让人从石油、石化的角度体察时代之脉,也从时代的高处观察企业之貌,在增进对石油、石化企业及职工队伍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的同时,也必然从这一角度增进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所进行的伟大事业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理解,意义自然不凡。
铁人精神:在长篇短章里闪耀着阳刚之美的灼灼光华
当今世界,人们普遍把石油说成“黑金”,以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此言可谓确也。对于成立了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来说,石油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的作用,亦可谓越来越重要。实践证明,物质的重要性总是和精神的重要性并生、并存、并进。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石油师”进入玉门油田并充实为共和国第一代石油人,诗人李季投身为玉门油田的宣传部部长,结识了石油队伍中的王进喜,写出了最早的《石油诗》,王进喜“祁连山上立标杆”的钻井豪情,是“铁人精神”的最早萌发。60年代,王进喜带领钻井队东进松辽平原,在“天当被地当床”“五两保三餐”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和广大会战职工一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举拿下了世界级的大庆油田,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也为民族创造了比石油更重要的大庆精神以及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铁人精神,继而成为了“石油精神”的传统。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程中,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石油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国石油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文化优势的重要表现。
明了石油精神的脉络,再对获奖的石油作品进行阅读与诠释,更易于感知石油事业进程中的艰难与不可阻挡,实践者的奋斗、牺牲、高尚乃至伟大。“文学是人学”。人在物质生产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而精神力量的产生,又会促进、推动物质的生产,所以任何文学作品的叙述,必然是以“人”为经且纬的。
李秀恩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庆扛旗人——记“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新一代石油人在新时期创业风华的篇章。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脚步和社会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开发方式和地域已出现了很多变化,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所包含的深厚思想和行为作风,在中国石油开发队伍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因素并得到发扬,产生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宣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在中国石油战线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铁人”代表,他们把“铁人”的思想精神、性格作风,通过新的个性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创造实践体现出来,使“铁人精神”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表现出崭新的风采和作用,《大庆扛旗人》就是书写这种精神的文学作品。与以往很多描绘中国石油工人战天斗地、英勇鏖战勘探开发石油故事不同的是,主人公的奋斗不是在戈壁沙漠、荒原海滨,而是当今的石油人在美洲、非洲、在中东等国外多种复杂环境中努力奋进开发石油的故事。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巨大改变,对中国石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当年,铁人王进喜曾经激情地期望“要把井打到国外去”,今天,这样的情景真的开始在李新民这一代新的中国石油工人身上实现了。这是一个新的战场,也是中国石油开发大军代表中国形象和精神大步走向世界的舞台。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人的性格形象、精神作风和文化面貌将如何得到体现,是非常引人关注和看重的,《大庆扛旗人》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这部作品是认识今天石油人的一个很好的参照,也是认识“铁人精神”在延续和发展中得到丰富与推进的优秀例证和范本。
岛影的长篇报告文学《国之底气》给我们展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石化新天地:页岩气田从勘探突破到一期建成仅用三年,凭借中国速度,依靠中国制造,书写中国奇迹,这一中国页岩气开发史上的《一千零一夜》,成为中国非常规清洁能源的开山之作。2015年底,由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牵头建设的涪陵页岩气田一期工程的国家答卷完美收笔,中国石化宣布:涪陵页岩气田正式完成50亿方年产能目标建设任务,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正式建成投产。读《国之底气》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断地开发石油人的精神层位,发现“天下还有这样的岩石,就像书页一样的岩体,就像一部可以翻阅的石头。石头如书,那‘页岩’里的文字,就应该是碑文。石油人站在比山还要高的钻塔,汗水流过脊梁顺着井口流入地心,成了大地的泉眼”。作者用思想和情感打磨出刻骨铭心的石油经典,不局限于工业题材的传统窠臼,与时代的主调跟曲合拍,讴歌了当代王进喜们逐日西南的激情,报告了中国页岩气开发的新纪元。《国之底气》题材重大,结构宏大,塑造了史诗般的石油人浮雕。
读侯红方、陈国明、黄素珍三人所撰的长篇报告文学《战渤海》,让读者知晓海洋石油开发是人类20世纪一大奇迹,同时也领略到铁人精神在海洋石油开发中的传承与弘扬。《战渤海》内容广博,记述了从2004年到2010年,3万多名渤海石油人以及外援队伍,在波峰浪谷间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战渤海使油气产量从2004年的930万吨迅速攀升到2010年的3000万吨,7年时间翻两番,为中国海洋石油的发展挑起了半壁江山,同时也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渤海》回顾了渤海油田的发展历程,详细再现了3000万吨大会战气势磅礴的动人场面;热情赞美了所有参战单位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的精神;饱含激情叙述了广大员工家属和社会各界对海油事业所倾注的关心和支持,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有血有肉、见筋见骨的人物形象。纪录自当刷新,精神永不过时。《战渤海》展现了渤海石油人百折不挠,开拓创新,不断做大做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立新功——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相对于纪实性很强的报告文学题材,诗歌的创作似乎和写实相去甚远,但在石油诗歌的创作中,同样有优秀的石油诗人探索出了既书写石油工业,同时又有相当深邃诗意的诗歌作品。读殷常青的诗集《灿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通向现实主义石油工业诗歌写作路途上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高度。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在石油行业,被一代代石油人的理想主义精神所震撼。“一个人顶着凛冽的风/拥着清凉的星辰上路了/一个人踩着坚硬的霜/披着冰冷的月光起程了/一个人在宽广的地图上/只打开一个叫任丘的地方/一个人携带着命运的翅膀,去和另一个人命运的翅膀汇合”(《会战之歌》)。这是一个有着独特信仰的人群,平凡而伟大,几代石油人坚守着内心的激情和荣光,并将激情与荣光甚至孤独嵌入到时代的记忆中,使其具有了历史认知价值。作者的写作大气开阔,精神硬朗,思想肆意,气血旺盛,是放歌者,更是精神的漫游者。作者以诗歌的形式构建、完成一个人在漫长的时间与无限空间中的坐标,一个历史的点,并以诗歌记录者的身份,借助诗歌的形式,完成对石油人和他们献身事业中的悲壮、激情、磨难、奉献、快乐、自尊等等的抒写,及对石油人心灵史的展示、塑造和建构。作者把所写之诗放在火热的生活背景中,更加具有生活的再现性和精神的诗性,通过语词的锋芒,呈现一种对工业的大爱,穿透了身体和现实,成为一种精神和信念的存在,以此向热爱的石油人致敬。
和军校的话剧剧本《本色》主要以长庆油田的不断发展壮大为背景,通过“宋铁成”这位老石油一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和情感纠葛,表现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观、爱情观、道德观、是非观,揭示亲情、友情、爱情的真谛,讴歌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本色,坚守的那颗初心永远热得滚烫、红得热烈。这些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有犹豫,更有热情;有委屈,更有洒脱;有执著,更有努力;有回报,更讲奉献的石油精神跃然纸上,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攥起拳头、许下誓言。《本色》剧本高唱了一曲石油人的赞歌,剧中主人公在不断的冲突之中,继续着对油田的热爱,延续着石油人的本色。赵钧海的散文集《准噶尔之书》是写悠远而辽远的准噶尔,其实也是写准噶尔的石油的悠远岁月。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丰富,进入当代,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是准噶尔盆地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在这本散文集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或多或少与“石油”有关,与准噶尔有关,从中让我们看到了1959年第一批到达准噶尔勘探石油的转业军人代表王成吉、范秀英;60年代初来到准噶尔的留苏学者魏景明;克拉玛依第一个钻井队队长陆铭宝;油田著名摄影家高锐、戏剧家冷凝、作家皋鸣、画家敦煌……可以说,这个久而远的准噶尔是几代人的准噶尔,是西部拓荒者的准噶尔,是几代开拓人的人生之书。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在准噶尔大地书写和经历的生命历程,如同天山上的雪水注入了准噶尔盆地,为这块土地带来新的内涵和生机。准噶尔是石油的土地,也是人生的土地,准噶尔的大,是准噶尔石油开拓者的大。
精神总是和生产与生活如影相随,李建学的小说集《石油上的人》,是对这种认知的文学解读。作者长期立足于油田所在的广大区域,以秦腔文化、陕北民歌、陇东道情等民间元素与钢铁队伍石油人坚强个性有机结合,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石油上的人》所收的中短篇小说,描写石油人细碎的生活,记录石油人朴素的日子,以简单平常的图景,反映石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揭示石油人真实细腻的情感。作者自序中的话语,其实就是对这部小说集最好的注释:“多年来,一直生活在钢铁一样坚韧的石油人中间,我的日子就有了石油的味道。在与石油为伍的日子里,我的身边,总有一些感人的故事,总有一些精彩的画面,总有一些值得敬仰的人,让我难忘。那些师傅、同事、朋友,更多的是无数不知道名姓的普通石油工人,他们的执着和情感,他们的思考和追求,他们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琐碎生活,让我魂牵梦绕,让我辗转反侧。”汤儒勤的报告文学集《凝眸》,记述了大庆油田60年代会战史的经典实例:从大庆的第一口油井,第一列原油外运,到油田职工自力更生建成的干打垒、医院、缝补厂,以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优良作风的形成,无不体现油田职工爱国创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宋铮的报告文学《尖刀1202:光芒穿越岁月》,解读大庆油田最著名的钻井队之一、具有光荣历史的先进典型单位1202钻井队。作品以朴实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1202钻井队从会战年代到今天的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以职工个体的成长展现了钻井队不断向前的脚步,最终升华出1202钻井队的“尖刀精神”。作品以精悍的文字,展现了1202钻井队的厚重历史,体现了铁人最为宝贵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幅铁人式英雄群体的绘图。展卷潘顺梅的报告文学集《莽原长风》,作者在向读者展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和谐矿区的同时,更向我们展示了支撑油田美好现实和辉煌愿景的给力者,作者在我们眼前树立起一个个大庆英雄形象,写人状景,表达的是对大庆人的真情实感,展示的是大庆的浩荡长风。
简述这些作品,铁人精神像高楼大厦中的钢铁胫骨,贯穿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有了阳刚之美,浩然正气之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在长篇短章里闪耀着阳刚之美的灼灼光华。
石油人生:在诗行文辞里透视着时代进步的历历履程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雷霆般的力量改变着整个世界,也必然改变着中国的石油人。石油人的生活空间有了极大的开阔,生活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人际关系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在这极速的变化中极大地丰富着,文学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将这种变化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这种呈现当中,得到自鉴自省,增长生存与奋斗的正能量。石油文学紧随中国文学发展的浪潮,雨后春笋般书写着时代给石油人带来的思想改变与生活动力。
人的情感世界,尤其是爱情,总是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而发展,读罗基础的长篇小说《玛依塔柯之恋》,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情感世界的博奥与曼妙。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爱情故事中人物命运总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息息相关。玛依塔柯(维吾尔语)之恋,即“黑油”之恋,这部小说展示爱情故事的背后,描述的是几代石油人的奋斗史,让读者在获得阅读愉悦与启示的同时,也了解了独山子的历史变迁和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作品描述爱情,也呈现了独山子的发展历程,包括从两口大锅起家到建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的历史,呈现了玛依塔柯沧海桑田的变化。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人的故事,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另一种形式的记录,作者把百年的矿山历史和十几个恋爱故事串连在一起,用文学的手段,把它们融为一体,使得整部小说有了宏大史诗的品格。高安侠的长篇小说《野百合》描写的是陕北油矿人的故事。在艰苦的劳动中,女主人公从一个农村妇女成长为合格的石油女工,其间有感情上的重创,有悲欢离合的内心挣扎,在生活的磨练中成长成熟。作者避开了工业题材小说惯用的宏大构思和叙事的见事不见人,代之以书写一个女人的命运生态。在油矿这个新世界里,生命因文明而唤醒,主人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启程。《野百合》截取了共和国初创时期这个时间点和让历史现场便于还原的空间,通过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将工业文明与陕北这块土地和陕北人之间的关系,将外来文化与乡土习俗的冲撞与融合,将一条发源于陕北沟壑间的工业油流是如何演变成延长石油人精神血脉的这些重大命题,都融汇在人物的故事里。而在这个石油的王国里,有一种相比于男女间的爱更深沉更博大的爱,那就是石油工人对油矿的热爱,这种爱是家园,是血液中最重要的养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依傍,是所有爱恨荣辱的基石。王克荣的《山上雪山下人》,是描写“50后”一代人命运的长篇小说。作品从50年代末期出生的那一代人上小学时写起至今,通过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同龄人因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窘境、“文革”荒废了的学业、分别后上山下乡和从军的经历,到后来他们会合在改革洪流中的人生经历,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作者作为同龄人再现了记忆中的那段历史,笔触深入内心隐秘世界,刀笔敢于解剖、拷问灵魂,描写了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中,他们面对失望与彷徨、阵痛与抉择、奋斗与幸福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作品的阳光性、前瞻性,从始至终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读谷地的诗集《石油的名义》,那种时代呼唤诗人以知性和人性相统一的诗性感觉是浓郁的,诗人揭示我国工业文明的精髓,从而体现时代精神,表现人性光彩。作者源于对石油的深层感悟,进而体认到石油独有的价值和魅力:那些流动的黑色,能幻化出琼楼玉宇、鲜花、白鸽和太阳。只有石油人对石油的深挚热爱,才会深情地说:“那山和我们之间/几千年没有回声/我们交流感情的方式/是血液与血液的/奔涌”(《古潜山》)。作者更以不可按捺的激情,赞美石油人的胆魄、智慧和力量:“我们是一群火鸟飞越流动的沙丘/鲜红的工装是一颗颗太阳”(《大漠红焰》)。如果说作者写石油的诗是鲜活灵动的,那么其写石油人的精神器宇则是雄浑豪壮的:“也许在生命的内部/早就种下一颗火种/为沉沉的地火/照出一条穿越的道路”(《地火》);于是便有“燃烧的手掌紧握刹把/冬季的金属也在发烫/情绪传导的频率/正和这一群钢铁合拍”(《渴望》)。可见,作者的诗歌书写开阔、简洁,有着石油人生情怀与石油精神结合后所体现的国家大义,读其作品体会到一种缓慢而持久的温度。申广志的诗集《不期而遇》内容丰富而多彩,有宏观的叙事,也有历史的解读,更有以小见大的细腻柔婉,是作者对克拉玛依石油工业的吟诵歌唱。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富深邃的想象力和意象,再现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成长岁月。其诗行既有对大工业的仰视歌唱,也有对草木山水的俯身交谈;既有钢铁丛林的坚定不移,也有内心温婉的玫瑰绽放,是铁骨铮铮和玫瑰柔情重奏出的乐章。作者写石油,在刚性与柔婉、宏大与细小、高大与卑微、远望与亲近之中,把石油人生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画面有色彩,有欢喜有悲伤。诗人的胸怀是广阔的,诗中对新疆自然风景、大美山河的诗意问询、解读、仰望、抚摸,读来荡气回肠而又充满曲水流觞的情致,亦不乏智慧的剖析和思考。
刘莉的小说集《开满鲜花的原野》,以北方某石油矿区为背景,通过对“管沟村”人们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两代石油人的生命旅程,揭示了石油开采对人的影响,以及刻在心灵上的烙印。作品以现代人的视角回顾过往,从中找到很多难以述说的复杂情感,有遗憾、无奈、酸痛和崇敬,有对老一辈人为生活和事业而奋斗的肯定,也有面对生活留下的伤痕而生发的惋惜。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历史片段、一个历史节点上的真实影像。作品着重人物命运的真实呈现,让读者看到个体生命的鲜活及历史的可感。作品中感知的石油味道,不仅是一个人一代人的味道,更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味道。《开满鲜花的原野》直视这些酸甜苦辣,直视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原了油田会战的另一种真实,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文学实践。尚长文的中篇小说《母亲的石油婚约》,讲述的是年轻时的“母亲”被“石油师”出身的父亲从老家“骗婚”到会战时的大庆,面对茫茫荒原,条件的艰苦令母亲伤心落泪,她从心底无法原谅父亲,也无法接受油田,总想有朝一日回到故乡。可是随着大庆会战的逐步深入,母亲在这片荒野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用双手养活着自己,也由此爱上了父亲和油田,爱上了脚下的这片亲手建设的黑土地,成为大庆油田的家属劳模。这是一部呈现石油人“奋争与坚守”的传统命题小说,但作者打开的“切口”比较独特,以一个农村进矿的“母亲”的视觉进行慢镜头展开,展示了“母亲”的坚韧品质,也呈现了“母亲”的奉献情怀。作品将石油与人生,抉择与坚守,自审与自省,甚至中国石油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诠释得妥帖且到位。杨秀玲的中篇小说《在暗夜里飞翔》,是一篇展示偏远戈壁荒漠上石油人疼痛和挣扎的小说。作品中通过几个采油工人长年坚守在戈壁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逐渐揭开以他们为代表的石油人特有的心灵史。他们孤寂与无奈,隐忍与期盼,内心恰似一条忧伤的河流淌在荒原上。石油人在孤寂里狂暴地安放,抑或安静地飞翔,这就是石油赋予的人生。作品正视人生的悲欢与人性的无奈,揭示了石油人心灵世界以及对理解的渴望,应是对奉献者的礼赞,也是对石油工人更深层面的讴歌。
盛丹隽的小说集《开吧,茉莉》,描述的石油生活不再是井场、采油树、巡井路、钻塔的灯光、计量站的管道,其石油人物,也不再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彪形汉子和穿着打扮模式化的采油女工,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石油城,宽阔的柏油马路,繁华的街道和广告牌上的霓虹灯,西装革履的石油男子,妆容漂亮衣着摩登身材婀娜的石油女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独到,诗意甚至有些辛酸,但却是准确而真实的,浸泡着人类向上的精神液汁,散发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周蓬桦的短篇小说《悬崖学校》,讲述了一位年轻石油大学生投身山区教育,融入生活最底层,最终因为一场地震天灾,把生命献给了大山的凄婉故事。作品的意蕴具有时代的紧密性,以文学透视人性,表达了对当下社会中知性人群的关照。康玲玲的短篇小说《丁香花开》,写了一个叫柳娟的石油女子,父亲残疾,母亲为别人缝补衣服补贴家用。母亲赶制的旗袍不小心被电熨斗熨出破损,使全家陷入绝望,是柳娟在破损的地方绣了一朵丁香花,使旗袍起死回生。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过多的曲折,没有造作,以细腻之笔塑造出美好的石油女子形象,闪现出人性的温暖。《丁香花开》的意韵是温馨的,从中能让读者很轻易地找到感恩、满足、幸福。作品以花喻人,以馨香馥郁的丁香来比喻同样青春绽放的女孩,读来仿佛能听到花开的声音,闻到少女清新的味道。因为心如花开,情如暖阳,所以艰辛的生活也能绽放出美丽的诗意,散发出融融的暖意。作品展示石油工人家属于艰辛困顿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细微而精致,唯美而浪漫。
在孙琦的散文集《依然心动》中,作者对于自己所钟情的生活和艺术世界的描述是丰富而又精彩的。作者笔下时而是生命经历,时而是人间亲情;时而是社会经纬,时而是心灵镜像;时而是读书心得,时而是荧屏感悟,甚至还有系列的“红楼”絮语,可谓林林总总,缤纷摇曳。作者的语言以本色和朴素见长,笔下有一种化开了的书卷气,一种浓缩了的审美感,去芜存菁,是一种绚烂作底的干净。璎宁的散文集《飞翔的另一种形式》是一部文字饱含艰辛与磨练的真诚之作。作者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浑厚浓重的情感描述石油人生的乡土故园,对生活梦想的诉求追寻,其中所表现出的生活的磨难与艰辛、困境中的追求与希冀、生活中的坚韧与品位,都在情感层面上牵动着读者的心灵,浑厚、悠远、深长地飘荡于读者的灵魂深处。
从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石油人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石油人的内心是丰富而光亮的,他们的坚韧、善良、友爱、无私,处处充满着石油人特有的正能量,铁人精神贯穿着石油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使石油人生,在诗行文辞里透视着时代进步的历历履程。
石油文学:中国当代工人阶级的书写典范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书写石油人的石油文学隶属人民文艺,具有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特点。石油文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通过历届“中华铁人文学奖”的检验,证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讲话的正确性与指导性。“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此诸多获奖作品概莫能外。
王志明的中篇报告文学《波涛》记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石油战线老领导王涛筑梦——追梦——圆梦的人生历程,展现了王涛践行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不断奉献的工人阶级情怀。这个梦就是创办“英才奖学金”,为择优选拔、跟踪培养创新型人才而矢志不移,顽强奋斗。作品以“梦之初”“行之道”“波之涛”为主线,把王涛的人生追求比喻成一滴水汇入江河,最后融入大海。全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王涛将培养人才视为他人生最大的梦想和归宿,进而孜孜以求,为青年学子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放飞青春梦想的不懈奋斗。
第广龙的散文集《记住这些人》是一本为石油界基层群众忠诚书写的好书,是一种保存着人的温度、人的生动形象的书写。或许,我们无法把心和笔贴到“道理”之前和之下的事物上去,而作者的这本书就在“道理”之前和之下,因此它保存着生命,那些人活着自己,拒绝解释,不是卑微的不是崇高的,不是善的不是恶的,不是美的不是丑的,他们在那里,作者的书写见证了他们的“在”。第广龙在这本书中做到了时下散文中最难之事,就是不升华、不伤感,作品是克制的、结实的,由石头、石油和土构成。作者所写的这支“野外队”是石油工业的分支,鉴于这门工业是整个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工业制度的基石,我们完全有理由向建设基石的人们献上我们的赞叹和歌颂,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千千万万的工人们的劳作和牺牲。“黑色”,隐喻着石油,黑色也是暗夜,是遮蔽,是将千万人的生活归纳总结为某种庞大历史意志的努力。黑色中,这本书力图照亮每一篇,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一根一根划亮的火柴,照亮从黑夜中浮现出来的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似乎是拔高的话,但事实确是如此,作者的文字在远处和深处链接着这样的含义。
马行的诗集《深入无人区》,是其深入生活两年半,跟随勘探小分队行走中国西部高原三千里无人区,以一个地质勘探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灵写下的真实记录。这些诗歌呈现了地质勘探无人区旷达、开阔的境域风貌,充满风险的施工环境,以及勘探工作者艰苦卓绝的野外生活和精神状态,令人耳目一新,震撼心灵。曾是地质勘探队员的马行,其诗歌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情结和行走旷野的格调,善于用写实的手法,实现诗歌艺术展现上的空旷效应。在马行诗歌里,多呈现人名,地名,物名,因为真实,所以具体,因为具体,所以生动形象,感人至深。正是这个“真”字,创造了马行诗歌“思无疆”“意无穷”的诗歌境界。乐观豁达的精神向度,是马行诗歌的又一特色。他笔下的勘探途中,施工现场,地质探区,茫茫戈壁滩、大沙漠,其中的艰险卓绝、困苦孤独,是常人难以理解和体味的,但诗歌中展现出的是乐天、洒脱、勇敢、顽强的豪迈情怀,映现了一个地质勘探诗人强烈的敬业情怀和书生襟怀,闪射出理想的温暖光辉。马行的精短小诗,简洁隽永,炉火纯青,其意境优美耐人寻味,但诗歌背后的大视角构成了巨大的场景感,给人大气恢弘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
犁痕的诗歌评论集《石油的光芒》是其多年习练诗歌、感悟诗歌、研评诗歌的成果,是诗人辛勤汗水的结晶。尽管社会的浮躁、对文化认知的浅薄、追逐名利的狂热,或许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已不再追求深刻,但作者能够从诗歌语言与形式的表层渐进深入到诗歌精神内涵的层面去研究、领会诗歌的本体意义,可谓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或许出于职业的敏感,犁痕的评论中对于石油情有独钟,如他对诗歌创作与石油企业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对一些石油诗人的评论,对于石油诗坛的研究与评点,对于中国古代石油诗和现代石油诗歌创作的研究,以及对石油校园诗歌的评论。作品对于诗歌的评论多是从思想和哲理的高度切入,更多的是关心诗歌作品中对于人类主体性的关注,对于自然本真的回归。其作品强调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表现了对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反向思考的忧患意识。思想的深邃、语言的高度、理论的扎实、颇有见地的观点,都让我们看到,犁痕不仅是一位石油技术专家,也堪称一位石油诗歌的“专家”,作者是在把诗歌当作学术来研究。在这些评论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只有工程上才用到的那种严谨的推理模式,甚至有公式一样的推导。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于石油的热爱和对于诗歌的热爱有着同等的挚烈和深入。
非我的散文集《穿越青海长云》颇具书卷气,但文字的内里却蕴涵了一个石油作家的宽阔胸怀。在青藏高原,天上的长云孤独而桀骜,豪放而又婉约,展示着飞天的身姿,任性地穿越着长空。与高原的长云密不可分的是高原的长风,它们时时相依相偎相互支撑,组团称雄于高原的长空。风给云以无限的冲动,云给风送去永久的温存,它们共同分泌出高原的闪电和飞雪,冰雹与黄昏,沙尘与砾石。在高原,风云际会是件非常有硬度有棱角有质感的事儿。作者坚守文学20多年,只为解码高原、阐释高原,为高原写意,为高原立言,为高原的生命定影存照。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
中篇小说《波斯菊盛开的地方》写作者杨秀霞是“油二代”,对油田有着厚重的生活积淀和比较深邃的文学感悟。文中表现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前,是中国最大油田采油队的“白井房时代”。
小说描写的是那个时代采油工人的真实生活:地下是沸腾的大油海,地上是忙碌的采油人。女主人公凄美忧伤的爱情故事,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路远明的散文集《从森林到草原》提示我们,大庆油田为祖国贡献石油,也贡献精神财富。作者通过童年少年的生活记忆和参与油田建设的经历,以朴素的文笔,深厚的情感,多彩的篇章,展示了一个“60后”石油人的生活轨迹,点点滴滴都是情怀,都是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热爱。作品对石油发展历程中的见证和亲历,以文学的笔触进行了富有张力的刻画,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龙泰良、许荣波的报告文学《那些深深的脚印》,以朴素的语言、细致的描述,记录了工作在输油管道上的一名老巡线工30年坚守岗位、保证输油管道安全运行的感人事迹。全长28公里的管道由这名老巡线工一人负责,荒山野岭,日晒雨淋,他带领工友实现了38年无故障。更可贵的是,为了维护管线的安全,他不惧危险,勇斗不法分子;在与沿线村民的相处中,相互关心、亲如一家……如此,一个坚毅、执著、无私奉献的石油人形象便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这些获奖作品,具有突破性的文学创新。如中国石油探勘开发研究院宣传部长闫建文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当油气遇见光明》,令读者耳目一新,用文学的方式揭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石油地质专家翟光明一生的地质勘探研究成果,具有《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文笔,把复杂的科学研究描写得通俗易懂,可以当科普读也可以当文学传记读。穆冬的诗集《回归》,以纯净、空灵的笔触,以细腻、缜密的情思,以童真深沉、质朴华丽的女性独特内心体验,书写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故乡、草原、林海、边疆的切肤之爱。石油报告文学作家周洪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工匠代旭升传》,何华的长篇报告文学《石化魂》、孟宪琦的长篇报告文学《潜山之歌》等都是成功的作品,具有文献性、可读性。还有孙秋生、曹志军、侯波的长篇小说,尹德朝、杨中华、宋剑挺的中短篇小说,尹顺国、田文赋、彭康的小说集,陈启兵、鲁姝的中篇报告文学,庞伟华、陈文学、张志荣、南洁的报告文学集,张学芹、吕天琳的散文集,顾伟、张永波、郭志凌的诗歌集,都是这次获奖的优秀作品,具有鲜明的石油文学特质,文笔生动鲜活,人物形象感人,情节细腻,生活真实,是来自一线来自生活的石油石化文学作品。
简述这些获奖作品,再一次验证了石油文学的厚重成就,显示了石油文学为中国当代工人阶级书写典范的实力。当前,工人已被文学遗忘了,不论是舞台还是银屏上,很少见到工人的形象。而石油文学多年来坚守着这块阵地,为工人发声、为劳动歌唱,赞美开创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奉献者!中华铁人文学奖,在文学界立起了以人民为根本的文学旗帜,吸引更多的作家关注现实人生,为人民歌唱,以石油文学大写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途上,吹响时代前行的号角!
(路小路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石油文联专职副主席、铁人文学基金会副会长。李学恒系中国作协会员、《石油文学》主编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