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从2013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就少数民族文学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扶持出版、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训、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翻译出版扶持项目、《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丛书编辑出版项目等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作品大量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了全面繁荣发展时期。
五年来,少数民族文学进一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作协从2013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就少数民族文学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扶持出版、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训、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翻译出版扶持项目、《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丛书编辑出版项目等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几年,中国作协每年都举办专题性的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围绕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目前中国作家协会1万多名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1337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现有3500多人,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发展130多人。而省级作家协会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5年前的统计就已超过了5000人,现在应是一个更加可观的数字。少数民族文学界目前是老中青三代都有创作活跃的作家。老一代作家中,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出版了8卷本的《玛拉沁夫文集》;壮族诗人韦其麟目前仍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其他知名作家和诗人,如满族的赵大年、朝鲜族的金哲、回族的高深、藏族的降边嘉措、白族的那家伦等也不断发表新作。比他们年轻一些的,还有藏族小说家益希单增、丹增,维吾尔族小说家买买提明·吾守尔,回族小说家霍达、张承志,朝鲜族诗人南永前,满族小说家叶广芩、孙春平,蒙古族小说家阿云嘎、诗人阿尔泰,土家族作家叶梅等,他们虽然已从工作岗位退休,但仍在继续创作。还有多位少数民族中年作家,如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藏族小说家阿来、藏族小说家扎西达娃、满族小说家赵玫等,作品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五年来,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现在不仅《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期刊集中刊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而且很多全国性的名刊大刊包括选刊也很重视编发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比如《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等。很多出版社也非常注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出版,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作家出版社,而长江文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也在着力推出有潜力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还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较少受关注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也有出版社关注到了,如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底出版的10卷本《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悉,还有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类似选题的作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也开始受到关注。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比五年前有所加强,理论批评的队伍有所壮大,因为更多的评论家(包括汉族评论家)加入这一行列,因为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全面实施,相当一批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专著得以顺利出版。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少数民族文学成就,就是国际上的关注。比如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五年来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诗歌奖。
从《民族文学》的视角来观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出五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在刊物规模发展方面,《民族文学》2012年又创办了哈萨克文和朝鲜文两个文版。五年来,汉、蒙、藏、维、哈、朝6种文版平稳健康发展。汉文版继续刊发少数民族作家的原创作品,5种民文版除了刊发一些少数民族母语原创作品,主要译载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作家的作品。《民族文学》6种文版每年继续在北京和全国多地举办作家翻译家系列改稿班、培训班、笔会、研讨会和文学实践活动,参加《民族文学》这些活动的作家每年都有数百人。《民族文学》还以创作基地为平台,深入民族地区发行刊物、辅导创作,培养扶持基层作者和文学新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民族文学》柳州校园创作基地2016年成立以来,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开展创作辅导、文学交流研讨、专家授课等一系列读书、写作和培训活动,辅导学生3000余人,使学生们在文学经典阅读及创作实践中广受教益。2015年,《民族文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百强社科期刊”,被北京大学等高校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也是少数民族文学被社会各方面进一步认可和推崇的标志。
在发表作品、繁荣创作方面,《民族文学》五年来兼顾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创作,同时对青年作家和文学新人持续扶持。一直到2015年,《民族文学》每年都分别在第3期和第5期编发以青年作家为主的“女作家专号”和“80后90后作家专号”。2016年起,不再出这种专号,但每年第3期和第5期还是注重刊发女作家和青年作家的作品,同时开辟“本刊新人”栏目,不断推出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新作者。2017年4月10日,《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作协在南宁举办了“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对话会”,来自全国各地18个民族的40位少数民族“80后”“90后”作家出席会议,围绕“‘80后’与‘90后’作家的差异”、“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表达”、“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创作的影响”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议题展开探讨。这一别开生面的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少数民族年轻作家的创作积极性。“90后”作品专辑将于《民族文学》汉文版第10期推出。
《民族文学》五年来刊发的优秀作品,总体来说体现了对时代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拷问、对纯真情感的向往和对物欲横流的批判等。如《民族文学》2013年第9期刊发的回族“80后”女作家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通过描写一个回族村庄村民的生生死死,揭示了某种人生的真理,揭示了人的死亡不仅仅是疼痛和恐惧,它还可以包含高贵、美好、宁静等。这篇小说发表后先后被《小说选刊》和《新华文摘》转载,并获得《民族文学》和《小说选刊》年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的“作家贡献奖”,还分别被中国小说学会和《中国作家》杂志社选入年度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榜。马金莲以这篇小说命名的中短篇小说集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少数民族作家对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生活习惯和现代性、当代现实生活的冲突的表现,对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命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对底层边缘人物的励志书写,对底层人物精神救赎的关注,对反腐倡廉题材创作的敏感自觉,对“三农”问题的真实揭示,对革命历史和抗日战争历史的深度挖掘,也使得五年来刊发在《民族文学》上的佳作不断,如仡佬族作家王华的《陈泊水的救赎之路》,满族作家孙春平的《耳顺之年》、于晓威的《房间》,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九眼石》,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天边那一抹耀眼的晚霞》,苗族作家向本贵的《又见炊烟》,壮族作家李约热的《你要长寿,你要还钱》等小说,傈僳族作家李贵明的《热血长歌——滇西多民族抗战纪实》等纪实文学,藏族作家丹增的《百年梨树记》、回族作家敏洮舟的《怒江东流去》等散文,维吾尔族诗人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的《玫瑰赞》、藏族诗人阿顿·华多太的《北京,北京》等诗歌,深受读者好评。
少数民族文学五年来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比如,作家要更持续地深入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开阔视野,克服题材狭窄,避免写作的同质化、重复化、类型化和原创性不足等问题;提高思想修养和写作能力,涌现更多能够驾驭大题材、大作品的作家;需要沉下心来写出伟大作品,从“高原”走向“高峰”。这些是少数民族作家今后需要深思并付诸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