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吟诵声中有诗词另一半灵魂

时间:2017-09-19 15:40:38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周礼》有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乐语是古代学子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读书人学诗词便是伴随着吟诵开始,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也是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然而,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注意到的,吟诵诗词本应作为一本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吟诵只被视为辅佐学习文学的手段之一,并未成为学术的主流,真正关于吟诵的研究并不多。加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后,国文语法更改,西方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朗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吟诵。因而,诗词大家叶嘉莹会感慨:“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会被减损。”

  2015年,活字文化邀请叶嘉莹选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之后,又发现当下读者对如何进入古典诗词、感悟诗词之美有所困惑,继续推出了该书的“讲诵版”,今年则在“豆瓣时间”推出了58节吟诵课,整个课程共挑选249首唐宋古诗、86阙宋词元曲。叶嘉莹从吟诵方法、声韵之美、诗词内涵等方面进行品鉴,并一一示范。93岁高龄的叶嘉莹认为近年兴起的诗词吟诵颇多杂乱,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为吟诵留下一些基本范式。

  现代人普遍认为吟诵是一门专业学问,难以进入,古典文学专家华钟彦曾分析过其中原因:“吟咏之法,本非专门高深学问,过去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自然人人会通。自‘五四 ’以后,特别是解放以来,无人提倡,吟咏之声日渐稀少。只有胡乱诵读,安蔽乖方。故欲振拔旧闻,反成了专门学问。”在古代,吟诵从蒙童入学开始,伴随读书人的一生,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日常性,像“行吟泽畔 ”的屈原、“余亦能高咏 ”的李白、“独立苍茫自咏诗 ”的杜甫,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学习吟诵,也并非是为了读给别人听,而是个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叶嘉莹解释说:“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而平仄节奏也是中文区别于其他国家语言的最大不同之处,叶嘉莹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比较了中文与英语的不同时说到:“英文字有轻重音,而我们不是,我们是独体,是单音,就是一个字,而这一个字有各种不同的声调。所以我们中国的诗歌所注重的,不是轻重音,而是节奏和声调。”

  从《诗经》的“二二”,到五言诗的“二三”、“二二一”,再到七言中的“二二三”,诗词节奏有它最基本的格式,千百年来形成了统一的规范,因而对于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吟诗,叶嘉莹认为吟诗不必弄奇怪的调子,甚至变成唱歌打破了平仄,也不必专门学古音。在吟诵课程中,她使用的都是以普通话为基准的吟诵,遵循基本的格律原则,这对吟诵在当代的推广传播都是必要的。也恰恰是通过聆听叶嘉莹的吟诵,读者会发现,原来诗词不仅应该有这样的节奏律感,而且因为更正了部分字词的平仄音调,恢复了它本来涵义,这与大众此前所学所知大为不同。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名诗,叶嘉莹还原平仄读音后是这样吟诵的: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hè),江船火独(dù)明。

  晓看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

  这样的吟诵不仅恢复了该诗的格律,也更能展现诗人通过此诗传达出的情感力量。在另外一些诗词中,叶嘉莹通过吟诵教读者发现语文教材课本上的部分诗词在用字、拼音上有所错漏。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有一句“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但不少课本中使用的是“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叶嘉莹解释说这个“去”字对这首诗的理解特别重要,牛渚“这个地点是李白有机会能够碰见一个知赏他的人的一个地方。他没有碰见,明天离开走了,遇见知音的人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一定是‘去’,而不是光是一个‘席’,光是一个‘挂帆席’”。

  李白另一首名作《将进酒》在一些教材里标注说,念“将(qiāng)进酒”,叶嘉莹则表示应该念“将(jiāng)进酒”,《诗经》中有“将(qiāng)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是因为四个字一句,为了合乎音律,表达声音婉转,加了“将”和“兮”这两个虚字,表示说话的口气。但“《将进酒》是《乐府诗集》里边的乐府诗体,是在大家约会的时候,要敬酒了,举起酒杯,来大家喝酒啊”!此处的“将”并非虚字。这种以讹传讹的错误并不少,在她看来及时修正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规范的诗词吟诵无论对于欣赏诗词还是尝试写作诗词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同时,叶嘉莹也提醒推广吟诵要排除功利性,“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散文家朱自清在《论朗读》中曾分析说:“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吟诵是进入古典文学、体会古典文化情怀最基本的日常形式,杜甫借助吟诵来改诗:“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现代读者借助规范的吟诵,更改的或许是与古典心灵之间的距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