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一写诗,人类的反应,差别之大,也堪称一个文化现象。有的认真对待,严肃思考诗歌的本质,有的则不屑一顾,有的则顺其自然,欢迎小冰加入写诗阵营。9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开通面向广大诗人、诗歌创作爱好者的投稿通道,邀请广大诗人、诗歌爱好者,写下各自的中秋主题的诗歌,与小冰来个同题作文,同台竞技。邀约令发出一开始,来自北京的李瑾、周瑟瑟,以及成都本地的诗人蒋蓝、凸凹、陶春、桑眉、朱光明,重庆的诗人吴向阳等人都欣然答应了与小冰同题写诗的邀约。他们不少人已经发来应征的诗作。投稿邮箱公布一天,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的应战诗作30多首。
面对机器人小冰写诗,重庆诗人吴向阳,分享了他如下的深刻思考,“诗歌的核心是经验,语言只是经验的处理和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经验,指的是诗人身体的、情感的,过去的、现在的,直接的、间接的,一切经历过甚至没有经历过的身心体验的积累和发酵。当经验累计到一定的压力值时,通过语言释放出来,这就是诗。经验和语言,在诗歌中,是本和末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机器人写诗是一个伪命题。这只是一种词汇库加上语法规则的造句练习,与玩纸牌更类似。诗歌是内心感受,语言只是诗歌不得不借用的显示方式,就像上帝不可见,但会通过神迹来证明他的存在。那些造句练习只是在模仿上帝的神迹,那不是上帝本身。当然,语言并非不重要。良好的语言训练能够帮助诗人更准确地处理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内与外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小冰”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的处理速度,能造出大量高级的句子(当然也会一大量平庸的句子)。“小冰”的价值,就是提醒我们,语言的表达有更多可能性。我们写诗,是把灵魂转移到纸上;我们读诗,是在与一个灵魂对话。这些在“小冰”那里永远做不到。
90后诗人朱光明是怎么看待小冰的呢?在他看来,“机器人写诗并非“小冰”出现后才有的新奇事物,诗坛从来就不缺乏堆砌词藻、拼凑意象的“机器人”,它们的“诗歌”看起来确实不错,虽然有模有样,却缺乏诗歌核心所需要的诗人生命体验。“小冰”可以打败诗坛的“机器人”,却无法打败真正诗人。相比起繁多的意象、变幻的修辞,真正的诗人更在乎属于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每个人所经历过的人与事,所接受过的教育,会导致他们对每一件事物的看法,都存在千差万别。“机器人”可以学习中外诗人的优秀作品,却无法重复他们的人生经历。举个例子,相比起只在书本上读到生命、死亡的人,那些切身经历过亲人离去的人,他们之间对死亡、生命的理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没有人陪着“小冰”从懵懂到成熟的漫长人生,“小冰”甚至连亲人的含义都无法真正理解,就更没有办法体验亲人离去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来自湖南的作家、诗人谢蓄洪,曾经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星星诗刊》《飞天》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文作品近千件。看到此次征稿,他很快就通过投稿邮箱发来他的诗作。他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去年他第一次读到小冰的诗,“当时就感觉很新鲜,感到这是一个新生事物,非常值得而关注。我认真读了小冰写的诗。我的总体感受是,随着在复杂的情感上,小冰暂时还是比不上人类。虽然她的诗作,比不上最一流的诗人的作品,但她不少诗写得很不错。不少诗作可以‘秒杀’人类写的平庸的诗。这对人类诗人写出更好的诗也是一个鞭策和刺激。”
从李世石到柯洁,纯粹靠算法的人机大战,以人类的失败而靠终,而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高地,诗歌创作需要的想象力和情感,被称为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表现。写诗被视为人类最后的一个精神文化堡垒。当机器人开始写诗,必然引发人类尤其是诗人们的深入思考和头脑风暴。小冰的诗歌,您读到过吗?有什么感受?在写诗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本职区别,到底在哪里?是情感,是经验,还是其他?广大诗人们,欢迎您也在发来诗篇的同时,分享也您的观点。此外,除了文字,您还可以同时发来诗作的朗读(本人或者他人朗读都可)音频版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