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直面文学创作和理论评论中的重要问题,由鲁迅文学院、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每月一次的系列主题论坛9月23日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史诗般的时代与创造时代新史诗”。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论坛并讲话。程光炜、徐剑、李洱、李云雷、何平、周志强、张莉、赵雁、项静、黄德海、金浪等作家、评论家,以及来自主办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活动。论坛由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主持。
立足大历史,建立起关于人类和世界的总体性视野
李敬泽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其他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文化、文艺的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回答了中国文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和重要问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必须要联系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实际,结合当下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讨论,打破固有的、僵化的文学观念,以新的强大的理论武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变革和发展。
李敬泽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震古烁今的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判断站在时代与历史的发展大势的高度上,对中国文学和中国广大作家提出了殷切期盼。写出时代的新史诗,这是时代与人民的召唤,是这一代中国作家的光荣使命。探讨“史诗般的时代与创造时代新史诗”这一主题,需要我们建立起关于中国、人类和世界的总体性认识,以宏阔的视野去思考个人生活、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的关系,在文学创作和理论评论中重新发现和探索大问题、真问题,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史诗”回应时代和生活的巨变。
史诗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重器”
几十年来,当代中国发生了震古烁今的巨大变化,走到了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回想那些耳熟能详的史诗作品,面对波澜壮阔的当下,我们是否还需要史诗,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史诗?
评论家程光炜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值得文学作品进行书写。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史诗,是希望有与大时代和大历史相匹配的、触动人心的大作品。面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学应该走出个人,回到历史。19世纪流传至今的那些文学传统,尤其对史诗性的强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大作家和大作品,那将是大遗憾。
评论家何平认为,史诗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重器”。他说,文学史上确实有一种文学,它的精神气象、结构秩序,包括作家的写作抱负等,都具有一种“史诗性”。如果这样看,我们的时代确实需要重提史诗。不是每一个作家都适合、都会写出史诗,但一个时代需要也必须遴选可数的史诗。
在青年评论家李云雷看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转折点,知识分子和作家们的心态都需要转变。面对这个大的转折时代,创造出史诗作品是时代对作家的挑战。要把日常的变化历史化,当作家以历史的眼光去发现、看待问题时,就会发现这个时代充满了剧烈的戏剧性。
评论家张莉谈到,史诗作品要求作家关注艺术整体,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每个人都是相关的。重提史诗,并不是要求每个作家都创作出史诗一样的作品,而是希望大家建立起对事物的整体感和总体意识。今天中国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对每一位写作者都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
青年评论家金浪认为,史诗的对象不是个人命运,而是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是人类想象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方式。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会发现,史诗性一直是部分作家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这一追求与文本最深处的个人诉求是一致的。
面对巨变,作家评论家应具有史诗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肩负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文学该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做出解读和回应?
评论家周志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时代,可认知却陷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大的问题是“生活在今天,却生活在历史之外”。因此作家应当具有史诗意识,它包含人民的意识、人类的意识、历史的意识三个维度。今天的史诗可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可以是一个伟大的作品群;史诗一方面需要作家的创作,另一方面更需要批评家的发现和阐释。
来自部队的作家徐剑谈到,创造新史诗,要着眼国家历史大势,落笔在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和情感的喜怒哀乐。那些在生产建设一线、抗震救灾现场不辞辛苦的子弟兵和劳动者,也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写好他们的故事,才能写出民族的新史诗。
青年评论家项静说,在今天,史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史诗性需要去揭示历史的本质,把握时代的精神,这就需要作家去思考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转变成为一种精神意象,确立合适恰当的价值基座,构建宏阔的时空跨度。
“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时代发生的史诗般的变化,创造成史诗性的作品?”这是青年评论家黄德海关注的重点。他觉得,缺少史诗性作品的一个原因是作家把历史客观化和必然化了。时间的河流从未终止,人们进入其中受到影响,同时也影响历史,怀有未知和期待,这应该是恰当的姿态。
同样来自部队的作家赵雁认为,文学应该怎样面对历史和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写作者思考的。作家不应仅关注自己的生活,更要关注世界的发展,写出你我他共同创造的时代。她以自己熟悉的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谈到,史诗不应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书写,还应该包括过去和未来,是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可以恒久绽放光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