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影像艺术谈暨新书分享会”在北京798尤仑斯(UCCA)当代艺术中心举办
2017年9月6日,“唐棣影像艺术谈暨新书分享会”在北京798尤仑斯(UCCA)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作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电影编剧马大湾作为嘉宾参加此次活动。分享会以唐棣三部早期处女作短片开场,吸引不少好奇观众。
在活动中,唐棣为大家介绍了很快将上市的新书《电影给了我什么》,这本书写作于电影拍摄的间隙,包括 “认识电影”和“成为导演”两部分。“认识电影”写得是唐棣从短片到长片、摄影到录像,长达十一年的实践之路的小故事;“成为导演”则是对100余部电影的拉片笔记,仿佛电影已不仅是“电影”,而是融合了文学、哲学、摄影哲思的“艺术”,正好符合唐棣在很多场合坚持的认识:电影,首先是艺术的。这不是一本成功学指南,而是一本与电影有关的成长故事;这不是一本拍摄者自传,而是一段因电影而起的平凡回忆。唐棣表示,感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编辑李黎给自己的机会,这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对自己是一个反思,对读者是一个建议,尤其对于有导演梦想的读者来说,自己从作家到导演的经验非常有意思,比如说如何坚持做一件事长达十多年,他想把其中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无论从写作,还是第一部短片开始,唐棣都属于闯入者,高中肄业就开始写小说,因为写影评偶然喜欢上了电影,然后因为不懂而格外大胆,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也是他把一切化作积极力量的过程。当邱华栋问起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时,唐棣戏称“电影和文学互为避难所,因为电影受限制太多,小说是自己的表达。所以,自己首先是一个作家,其次才是一个导演。因为导演这个工作还是有很多外在原因决定。”但是依然可以从中看出他做事的认真态度。他的朴实和真诚赋予他的作品一种韧性,有作家的思考,也有光影的直觉,这些使得他的作品被《好莱坞报道者》认为是中国电影里“鲜明的存在。”
今年,唐棣连出三本书,小说和随笔兼顾,同时自己的大电影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这些作品有的抽象,有的商业,有的介乎其间,但都有很好的定位,在不同领域造成反响。用唐棣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比较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就像俗话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作品其实就是作家说话的途径嘛,有些东西还是要分场合,比如在尤仑斯艺术中心放片子,就可以拿出艺术影像,在电影院还是拿叙事性的作品更好。”这一点在唐棣看来十分重要。现场的马大湾说,唐棣的电影中有一种可能连作者都说不清的东西,特别有意思。
至今,唐棣已有近两百万字的小说作品,是国内青年作家中引人关注的跨界者。马大湾很好奇这些作品是如何在有限的精力下完成的。唐棣解释说,自己的表达欲望在于年轻时精力旺盛,很多作品也都是前些年积攒下来的。所以,他对现场打算写作的观众说:“去写就好,去拍就好,别等灵感,因为只有在你全心全意做的过程中才有机会遇上灵感,做艺术的过程也是期待灵感的过程。”
在现场,马大湾还谈了很多编剧在国内的工作状态。唐棣更是把自己对编剧和工业的关系在新书里写成了文章。“自己拍电影和写作都是自学,都是在过程中摸索的,失败多于成功,小事多于大事,当然这些故事也都写入了这本新书《电影给了我什么》。”唐棣说。
看过现场放映的影像作品后,邱华栋激动地说:“作为小说家和导演,唐棣几乎是一个天才型的,没上过学,没学过电影,沿袭了新浪潮、实验电影的风格,又结合了自己的作者经验,是非常好的影像表达,这是在国内做出好的作者电影的希望。”
书名: 电影给了我什么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名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 唐棣
开本: 32开
ISBN编号: 9787559409119
作者介绍
唐棣,河北唐山人。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发表量过百万字;也为《书城》《南方周末》等报刊撰写艺术性随笔;2008年转为编导,创作电影短片十余部,及长片一部,逐步成长为一个作者导演。第十届FIRST青年影展复审评委,执导电影《满洲里来的人》于第39届香港国际影展首映,被ScreenDaily、HollywoodReporter等媒体关注,称其为“中国电影的新噪音”,新生代导演中最接近“作者电影”的创作人。文字作品主要有小说集《西瓜长在天边上》《枪毙他》《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等四部,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