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诗人不仅迷醉于天空也贴近大地”
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式现场云集了几十名中外知名诗人
“很荣幸来到上海,中国是盛产诗歌的国度。诗歌是自我与他人对话的最直接载体,它是诗人灵魂的安居之处。”流光溢彩的黄浦江滨,10月7日晚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迎来2017年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几十名中外诗人齐聚沪上。87岁叙利亚诗人、首届“金玉兰”诗歌大奖得主阿多尼斯的一番开场白,点燃了现场的热度:“因为诗歌,世界变得很小,天涯海角的距离,也能近在咫尺。诗人们相聚在上海,是诗的召唤,是友谊的邀约。”
作家、诗人、上海国际诗歌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赵丽宏说,期待诗歌节拨动读者的心弦,每一位诗人的诗作,都展示了与众不同的天地——宇宙和人间的万千气象,心灵中隐藏萌动的无数秘密,都被诗人们用不同文字构筑成变幻无穷的奇妙诗句,将在上海的天空飞扬。
上海是诗歌重镇
读诗写诗融入大众精神生活
开幕现场,除了阿多尼斯,艾略特诗歌奖得主大卫·哈森、日本诗人高桥睦郎、斯洛文尼亚诗人阿莱士·施蒂格、世界数码文学和电脑诗歌开创性诗人凯喆安、荷兰诗歌节主席巴斯·夸克曼、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考特,还有诗人吉狄马加、舒婷、杨炼、郑愁予、张烨、张如凌、田原、吴思敬、姜涛等,畅谈诗歌未来。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文学样式。上海是诗歌重镇,第一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展示了上海与世界诗歌潮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衔接。1917年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第一批白话诗, 被视作中国新诗百年的发端。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中国百年新诗致敬。诗歌一直在大众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各语种间共通的文学护照。”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发言结束前俏皮打趣道:“我不能再啰嗦了,长话短说,诗人应珍惜自己的语言密度。”
在赵丽宏看来,新诗在中国百年的历史,也是上海见证现代诗发展的历史。百年来,无数诗人在这里生活、观察、体验,寻找到诗意,并把它们凝固成文字,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的缩影。今天的上海,依然拥有众多诗歌创作和朗诵爱好者,校园诗社、企业诗社、社区诗社等基层社团蓬勃发展,诗歌正进一步走进日常生活,丰富着人们的心灵。而上海国际诗歌节,正在继续见证着诗歌和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
数次造访上海的阿多尼斯,在中国拥有大量忠实读者。他曾如是描述他眼中神秘的上海:“薄暮时分,黄浦江畔,水泥变成了一条丝带,连接着沥青与云彩,连接着东方的肚脐与西方的双唇。”阿多尼斯迄今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首个中译版《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曾在2009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重印多次,今年4月列入“经典诗歌译丛”精装再版,几年间累计售出10万余册。“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冬是孤独,夏是离别,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唯独秋,渗透所有的季节”——不少阿多尼斯的“金句”被广泛引用在书写中,影响深远。
87岁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开幕式上发言
日常经验经过诗人的处理
发出诗的光泽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告诉记者,诗人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天空的人。“我们这里说的对天空的关注,不单是迷醉于天空的美,而是指天空所能给我们的启发与想像。对天空的关注,更是指把个人的存在与宇宙融合起来那样一种人生境界的关注。”他举例说,伟大的诗篇都是基于天地境界的,比如曹操《观沧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它们传达了宇宙人生的空漠感,“那种对时间永恒和人生有限的深沉喟叹,那种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诗学的最高境界”。
但仰望天空还不够,“天空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超越,但这不等于诗人对现实的漠视与脱离。人生需要天空,更离不开大地。在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更需要诗人有独特的眼光,让日常经验经过诗人的处理发出诗的光泽,让平庸的生活获得一种氤氲的诗意。”吴思敬说。
从日常出发,但又不局囿日常,考验着诗人的洞察。开幕现场,不少中外诗人都是老友,他们不定期切磋交流,吉狄马加曾专门给阿多尼斯创作过一首诗歌,平凡的意象却透着感染力:那水池里的水曾被妈妈用作浇灌花草娇艳硕大的玫瑰,令每一位来访者动容,从茶壶中倒出的阿拉伯咖啡和浓香的红茶,不知让多少异乡人体会过款待他人的美德,虽然已经不能完全记住是重逢还是告别?但那亲密的拥抱以及嘴里发出的咂咂声响却在回忆和泪眼里闪动着隐秘的事物……
恰如诗人大卫·哈森所说:诗歌分享了信念的跳跃,它不是数学,却有着数学的韵律感。荷兰诗人巴斯用诗意十足的语言说道:诗歌的意境远高于每个单一的词汇表达,它凝聚了所有词汇的力量,生产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优雅而狡黠,生机勃勃地穿越在梦想的灌木丛中。所到之处,那里便是一场色彩的盛宴,尖叫声中跌落一条彩虹。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中外诗人将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诗歌论坛、朗诵会、翻译工作坊、“不夜上海·诗歌之光”颁奖仪式暨诗歌晚会等。10月8日,中外诗人交流会和《上海文学》诗歌节特刊首发式在上海作协举办,这是上海国际诗歌节的丰富读本,也生动诠释了“诗歌是我们的共通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