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世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兴趣更趋浓厚。很多中国书籍畅销海外,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中国图书承载着中国故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更好了解中国的必读书”
有两本中国书籍风靡全球,被视为深入了解中国的必读书,书中蕴藏的当代中国发展之道被视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
这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摆脱贫困》。
“解析当代中国的密钥”
在莫斯科的中国书店尚思博库书店里,习近平主席的相关著作是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书店经营者、尚斯国际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穆平告诉记者,购买这些书籍的读者大多带着研究的态度,“有的想了解习主席如何成功管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的想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2014年年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推介会在吉尔吉斯斯坦正式举行。吉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伊马纳利耶夫将此书称为“解析当代中国的密钥”。2015年10月,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精装本,被汉学家塔夫罗夫斯基称作“送给世界的大礼”。
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崔启明介绍,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本人非常重视了解和学习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路,曾要求主管经济等方面的高级官员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回忆起书展时的情景,崔大使感慨地说:“相关领域的部长级以上官员基本人手一册,我们带去的书根本不够,不得不回使馆去取。”
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透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文版出版后,他立即托人购买并赠给来华访问的俄罗斯代表团。杰尼索夫表示,这本书话题严肃,语言却平实易懂,引用的典故更是精彩。在使馆举行的会议上,他总会引用书中语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非常大的启迪意义”
9月8日至10日,南非图书展在约翰内斯堡举行。在中国展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各语种版本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再一次在南非展出,往来的读者、出版商络绎不绝。
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合作日益升温,商人、官员、公司职员、老师、学生等读者群都希望阅读到原汁原味、讲述真实中国的图书。很多读者向展台工作人员询问:“什么地方可以买到这些书?”“网上能买到吗?”不少人拿起展台上的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我喜欢这本书,这是更好了解中国的必读书。”“从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展示了中国的领导力。”“读过这本书,我更爱中国了。”南非读者们纷纷在网上留言,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点赞。
很多非洲政要都读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摆脱贫困》。几内亚总统孔戴向记者表示,他年轻的时候就从毛泽东的著作中汲取革命精神,最近他阅读了习主席的《摆脱贫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是了解中国的一本解码书,我很赞同习主席在这本书里阐述的观点,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非洲发展更有许多启迪。”
南非金山大学教授加斯·谢尔顿在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后,向朋友和学生积极推荐此书。谢尔顿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称为“理解的桥梁”。他说,这本书为读者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全景,描绘了美丽中国的蓝图。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代表、《北京周报》副总编李建国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中国的实力上升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大国领导力。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投资等为非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让非洲读者更加迫切地想了解中国。
南部非洲中国与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克莱顿·哈兹韦内说,非洲一直在寻找出路,现在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上。正是出于这种目的,非洲人如饥似渴地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非洲需要发展,最关键是需要良政。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对于非洲有非常大的启迪意义。”
当代文学反映中国气质
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文学书社日前举办了一场余华书友会。记者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会场,发现早已排起了长队,很多人一下班就直接赶过来,连晚饭也没有顾上吃。
书社总经理伊尔克·弗洛耶女士对记者说,余华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多部小说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活着》等在欧洲深受读者欢迎,“余华书友会的消息在网上发布不久,座位便被预订一空。”她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想吸引大家的有三点,一是想来目睹余华这位作家的风采,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三是想了解当代中国。”
余华在题为《我的书游荡世界的经历》现场演讲中,介绍其作品在中国以外的37个国家以35种语言出版,随后他与现场听众就其作品、中国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余华告诉本报记者,他此次欧洲之旅历时半个月,所到之处都感受到读者的热情。
弗里德里克·布尔乔维亚是一个帅气的法国小伙,在一家欧洲建筑行业协会担任项目经理,专程从巴黎赶来与心目中的偶像见面。他说,“我是铁杆粉丝,余华小说的法文版我几乎都读过了。通过他的小说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由此喜欢上了中国和中国人。”
在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文学、翻译与传播学院任教的穆里尔·吉勒姆教授告诉本报记者,她的汉语翻译课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学生们普遍比较喜欢中国当代知名文学作家的作品,如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等的代表作。他们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与自己国家不一样的世界特别感兴趣。”吉勒姆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打开了一扇了解和理解中国的窗口。“当代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今社会的脉搏,从中可以体会这个文化的内在气质。要想走进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谢红华也有同感,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学作品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独特功效,很多欧洲人接触并喜欢上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就像一个向导,引导着他们走向中国,走向中国人的生活。”
谢红华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离不开翻译、出版和读者这三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余华附和说,其中翻译是第一位的,他的很多作品在海外之所以受到青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翻译得好。
旅居荷兰多年的中荷双语作家王露露认为,欧洲民众对中国深入了解的愿望日益加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也会日益浓厚。翻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成功的中国文学作品能在世界上行走多远。不同语言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叙述方式和阅读习惯,所以译者最好能在完全理解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目标受众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传播致效。此外,中国一些作家可以考虑直接用外文进行写作,让作品能以最快捷、最保真的方式进入海外读者的视野。
古典名著魅力经久不衰
在越南首都河内市的一些书店里,越南文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很容易找到。今年7、8月份,越南电视台还播出了根据原著改编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等电视剧。随着这些影视剧在越南一轮轮热播,中国古典名著在越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对于大学教师秦文秀来说,四大名著等中国古典名著是他了解中华文化的渠道。“我在读中文系前,就看过越南文版《三国演义》等作品,大学期间又读了中文原著。”在被问到为何喜欢这些经典著作时,秦文秀告诉本报记者,首先是兴趣使然,自己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其次,他对原著的语言、文风很感兴趣,感到对专业有帮助。
从事矿山安全管理的潘维庆虽然不懂中文,但从上初中时就到书店租阅越南文版《西游记》《水浒传》。当时,在越南城区,特别是学校附近有很多专门出租图书的书店。他和同学用自己的零用钱到书店租一本《西游记》,放学回家后便埋头扎进书中的神话世界。
范孟雄是一名政治学学者,虽不懂中文,但他很关注中国古典名著。在四大名著中,他最喜欢《三国演义》。他说,透过《三国演义》,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国家治理思想。“这些文学作品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揭示了社会问题。以《西游记》为例,虽然是虚构的神话,但书中对师徒之间、师徒与妖怪之间、妖怪与各路神仙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并没有与社会现实脱节。”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在越南书店里,四大名著的越南文版本有十几个,可见越南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喜爱程度。他认为,四大名著等作品之所以受越南百姓欢迎,是因为中越两国文化相通,这些文学作品里蕴含的哲理与越南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相契合,很容易让越南读者产生共鸣。此外,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已成为不同代际间共同的话题,越南电视台播放《西游记》时,一家三代共同守在电视机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越南,不同读者群所关注的中国图书也有所区别。有的人喜欢古典名著,有的人偏好当代文学。目前,中国国内一些畅销小说、走红网络文学等很快就被越南作家、文学爱好者翻译成越南文出版,受到越南年轻读者的喜爱。
越南国内关注中国、研究中国的人很多,他们研究领域多样,对中国图书的需求不尽相同。越南出版商与中方合作的渠道较多,这为越南读者了解、阅读更多有趣、有益的中国图书创造了条件。一些越南民众表示,希望两国有关部门搭建平台,让中国出版商与越南读者保持互动,针对越南读者具体阅读需求,推介相关领域图书。
中国故事香远益清
23个语种、26个版本,全球发行突破650万册,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世界出版界的“现象级”书籍;《三体》三部曲英文版累计销售超过74万册;我国在亚马逊上开设的“中国书店”在线品种67.3万种,海外发货37万册;2016年中国图书实物出口2236万册,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图书每年在五大洲40多个国家国际书展上精彩亮相……中国图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走向全球,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理念越来越多地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传播。
纵览近年来中国图书“走出去”之路,内容、渠道和传播能力方面的努力无疑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图书“走出去”得益于主动精准的内容建设。随着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愿意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愿意了解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期待权威而独特的中国信息、中国内容。中国图书“走出去”基础书目库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习惯,开列图书清单,并通过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重点扶持、集中推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一批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主题图书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文明史》《解密》《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等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当代优秀文艺原创精品、我国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图书,相继被翻译出版并实现海外热销。
中国图书“走出去”得益于更加多元立体的展销渠道与合作平台。近年来,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等得到提质升级,中国图书展销月活动多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访国举办,国际主流书店里出现了专门销售中国图书的“中国书架”,尼山书屋海外落地27家,新知海外华文书局在周边8个国家陆续落地,我自主研发的海外数字图书营销平台推动中国图书直接面向海外读者,更多中国图书进入国际主流数字销售平台,中国图书有了线上线下、多点开花、覆盖全球的国际营销平台。同时,中国出版的海外布局初具规模、本土化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400多家,与7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不再局限于版权贸易和实物出口,而是共同策划、合作出版、联合营销,推动《摆脱贫困》英文版和法文版等当代中国主题图书国内国外同步首发。
中国图书“走出去”得益于“中国内容、国际表达”的创新尝试。举办了十一届的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汇聚了一批知华的海外知名人士,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资助这批获奖人,专门面向国际市场、海外读者,“量身定做”中国主题的作品,目前已出版了《中印情缘》等38部著作。中国出版集团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出版机构成立了7家国际编辑部。科学出版社东京分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伦敦分社、北京语言大学北美梧桐分社等出版了《西藏》《中国大熊猫》等图书。这些图书既有“中国味”,又接“洋地气”,带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更顺畅地进入国际市场、抵达海外读者心灵。
相信中国图书会载着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