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豪(左)、陈保平(中)、胡晓明
“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资深媒体人、作家陈保平如此形容自己闲暇时间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我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三十多年,在出版社十年,在媒体二十多年,这个时间段大多处于纸媒时代,而闲暇时间就是通过读书、看片、聊天度过的,这是我自己的生命经历,或者说是一种体验”。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泛应用,即时与便利已成为许多人的主需求,那种徐缓、看似凝滞的生活方式几乎退出了年轻人的生活舞台。日前,上海思南读书会上,陈保平带来了他的散文集《读读书 看看片 聊聊天》,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共同探讨当今时代下“慢生活”的意义,该书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上海《青年报》、上海三联书店、上海文艺出版社、《新民晚报》、《上海壹周》、《外滩画报》、原文新集团,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陈保平见证了上海纸媒最兴盛的时期,他作为报人、出版人一路走来的清晰足印,横渡在其间的是“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里逝去的时间。胡晓明说,看陈保平的这本书,就是在看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媒体史、出版史,“上世纪80年代至今,你耕耘出一个非常富有意味、富于海派文化的媒体阵地,并从文学、戏曲、音乐、艺术、电影、教育、社会等面向中积累出这样一本散文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建构了自己这个小小的院子,却呈现着背影里上海整座城市大大的院子和建筑,两个结构双重构成了”。
回答读者提问时,陈保平对于自我生活状态的思考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人实际上比较真实的状态是经常处在孤独和庸俗当中,不说庸俗,至少是世俗。基本的欲望也是正常的需求,但是你要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要有自己的审美的趣味,这确实可以帮助你避免庸俗,或者是帮你远离庸俗的一种追求。”有时候,做了一辈子报人的陈保平也会觉得自己总是有“好像要引导人”的感觉,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一种分享:“分享喜悦、分享一些自己的所得,分享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这个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为人点灯,明在我前。’佛家说看上去你是在为人点灯,实际上是明在自我,自己看清了自己,这是作为知识人应该追求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引起争议最多的问题也许就是因为网络,人与人之间究竟是靠得更近,还是离得更远。对于这个问题,汪涌豪认为互联网所增加的人的联系是表面的,而它对于人的分离却是深层的,“甚至于把自己都分开了”。面对不一样的媒体形态,许多人选择的是用户体验更好的新媒体。“比如近年来电影市场火热,也许因为新媒体的切割,使得人的交往、社交实际上变得更加疏离了,看电影反而变成了大家聚在一起的社交的机会,这也是对新媒体的一种弥补。”对于这个问题,陈保平说。但在经由网络、微信、朋友圈的聊天中,陈保平也有小小疑虑:“许多聊天行为,似乎已经不是表达思想,而更多地变成转发,转发时间甚至比聊天时间还多。这种变化到底是好的,还是可能会对我们带来一些思想上的、表达上的不足、肤浅,或者说碎片化?到底怎么辨别?”
在读陈保平的新作时,胡晓明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他所勾勒出的属于一个时代的报人风范:“有礼貌,有风范,文质彬彬,进退有礼,有为有守,温柔敦厚,纸媒时代的人都是跟人在一起打交道。他这本书可以说是纸媒时代优雅文人的样本。”他所忧虑的是,倘若真正到了完全离开纸媒的时代后,这种优雅也许就会变成“化石”。对于大家所身处的互联网时代,胡晓明举了个例子:在校园里看到不知名的花时,身边的同学立刻掏出手机拍照并在线识别,“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优势”。但对于他来说,更深的思考则在于这种“优势”背后的隐忧;“从纸媒时代起,甚至上溯至古代印刷术仍没发明之前,诗人所靠的就是自己知识的积累,他们能跟大自然产生一种非常生动的联系,许多知识是从他们生活中来,从他们周边的世界来。一个诗人生活在古代,如果不知道草木鱼虫,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而我们生活在一个‘插电’的世界,没有电,对花花草草就不知道了,许多年轻人宁可待在有电插座的房间,根本不想出去看外面的世界,这很让我觉得很可怕。”
“在价值的范畴上,人所追求的不是什么东西的意思,而是什么东西的意义,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互联网时代,意思被放大了,意义被忽略了。”汪涌豪说,“这个时代有太多信息、太多机会、太多可能性供我们选择,选择本身非常重要。我觉得在纸媒时代的选择可为我们的当下提供参照,陈保平选择的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内在园子里脚踏大地,抬头则可以看天空。在他这里,你可以看到阅书、阅事、阅人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妥帖而符合中道。纸媒时代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风范,正如胡晓明所说,还告诉了我们人和自然、人和外界应有的关系。今天是一个冗余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谨慎地做减法。”
《读读书 看看片 聊聊天》是陈保平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次梳理,“我想把我做过的纸媒作为一个历史记录下来,在这本书里呈现一下”。他选取了那些纸媒当年的封面,插页时选择的也是纸媒当时用的纸,新民晚报当年印刷的纸,《书城》杂志当时的封面用纸……这或许同样是纸媒时代留存给他的另一个范式——老的、优雅的、尽美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