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创作”、“简书”、“犀牛故事”、“谈客”……这些移动读写类App,可能会改善以往写故事的人辛苦枯燥的创作过程,让网友们“分分钟”就能在手机上完成创作、上传、分享。用手机聊天、购物、看电影的移动时代,无论是地铁、机舱、餐厅、枕边,甚至是如厕时,只要你想写,不妨尝试下移动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有何不同?
“年轻人就用手机写小说!”
孟祥宁,目前是一名大三学生,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移动读写类App“汤圆创作”的青春小说作家,代表作品是《别哭》,自6月初开始在“汤圆创作”用手机写小说以来,已完成的作品达到20万多字。孟祥宁说:“汤圆是一个非常新潮、有趣、贴心的平台,让像我一样爱好文学的年轻人在一起聚集,一起写作,一起分享,一起体验移动写作的快乐,在这里,我遇见了更会讲故事的自己,也让我的故事走得更远。”
80后的网络写手“纯银耳坠”(笔名),创作了20万字中篇小说《闪闪的青春》,去年8月上传到“汤圆创作”App后,很快就成为“汤圆创作”App上最红火的作品之一。
绘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张瑞祺,因为特别喜爱《闪闪的青春》,所以自荐请缨:“让我把这本书画出来,这是我的梦想。”他的真挚最终感动了“汤圆创作”出品团队和“纯银耳坠”,将原本收费授权改为不收费,还为其提供创作基金,资助他画这部漫画。今年1月开始,同名漫画开始在“汤圆创作”App上刊发连载,每天发表一页,预计今年底将全部画完。
“年轻人就用手机写小说!”“汤圆创作”的口号,体现了移动创作的风向。自2014年率先在移动端上线集写作、阅读、社交为一体的移动读写平台,“汤圆创作”平台目前已聚集200万用户、40万创作者、累计超过60万部原创文学作品。据笔者了解,不少作者每天在手机端创作2000到3000字,专业一些的职业作者,每天则在线更新8000到1万字。
上述这个真实的故事里,作为非常年轻的写手,“纯银耳坠”通过网络平台迅速聚集了粉丝,也找到了作品多元化发展的机遇。目前,《闪闪的青春》已被改编成漫画,其纸质书也即将在10月出版,同名网络剧将在今年拍摄。这样的速度,才称得上互联网时代的速度吧。
文青们有了“简友圈”
无独有偶,以“找回文字的力量”为起点的“简书”App,同样是基于用户需求。用“简书”联合创始人兼CEO林立的话来说,从前身的线上笔记工具到如今的“简书”,都是因创作者的需求所驱动。“作者写完了长文,自然就有发布的需求。所以在网络平台完成了写作功能的产品,下一个要完善的功能就是发布,接下来自然会有阅读的功能”。于是,“简书”从“笔记工具”顺理成章地进化为“内容发布平台与阅读社区的集合体”。
2014年12月,“简书”App的标语从“找回文字的力量”转换为“交流故事,沟通想法”,由“写作和阅读平台”化身“一个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而“犀牛故事”App也同样如此,宣称“为想要读点好东西和爱分享的人细致打造”,致力于把中小创作者的故事“当作日常生活的光亮”,相信这些故事“珍贵而稀有,温和而有力量”。
“中国有才华的年轻人太多了,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结识、碰撞、感动、合力的机会。”“汤圆创作”CEO周玮如是说。移动读写类App,正是看到并挖掘了文学青年们的梦想。
与传统写作者不同,在线平台上的社交功能,更能让网络创作者得到读者的及时反馈。比如在“汤圆创作”App上,“粉丝”们除了可以对每个作品评论、点赞、赠送“南瓜”,还可以在专门的作者社区进行话题讨论、点评交流、兴趣创作等,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简书” App也打造了类似新浪微博的“简友圈”。“粉丝”与作者互动的频率极高,8月2日“浪里白条”在“简书”App发布《不自怜,不找肩膀,不奢求安慰》,2个小时内即获得3074个阅读量,18个评论,82个点赞。很多网络写手的作品在线上平台发布后,短时间累计获得的阅读量能达到数十万,远超传统发行渠道。
移动互联时代的“全民创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网络文学也在不断发展。有业内人士表示,以“榕树下”为标志的“网络文学1.0时代”,以起点中文网开创网络小说付费订阅模式为标志的“网络文学2.0时代”后,在未来两三年内,网络文学将快速进入全新的“3.0时代”,内容的生产将主要在移动端发生。“用户创造内容”将成为全新形态推进,彻底从“全民阅读”进化到“全民创作”。
于是,在智能手机的应用商店,不同个性风格的移动读写App,已经在争相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重视内容创作类的移动读写App,适用于创作型人群,最多集结了几十万人成为手机创作者;作者们创作的内容多元化,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游记、随笔都包括,校园青春、悬疑惊悚、都市情感、玄幻历史等题材均可,超过2.6万个标签可供作者选择。有的App还为处于不同创作阶段的作者提供了“稿酬福利计划”,如文学奖、创作基金、征文比赛奖金、版权衍生合作等一系列完整的创作激励。
重视分享交流类的移动读写App,如主张“在故事里相遇”的“犀牛故事”App、致力于“交流故事,沟通想法”的“简书”App、“一群有故事的人,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的“谈客”App等,都侧重于做一款有故事、可倾听的读写交流平台,多以清新风格为主打,囊括了创作、游记、励志、职场等多个板块。“犀牛故事”创始人张春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些难忘的时刻,就如同犀牛一样,珍贵而稀有、温和而有力量,这些普通人自己的故事和时刻值得并需要被记录。
重视排版包装的移动记录类App,如Zine。Zine取义Magazine(杂志),以期让用户在Zine上记录的东西能像杂志一样精美。无论是字体、纸张和图片,包括编辑细节都非常考究、贴心,还提供了语音输入、云端同步等功能。目前Zine支持分享至微博、朋友圈、印象笔记、Facebook等多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