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广播小说,老百姓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王刚演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到现在,这部广播小说依然有相当的听众。可以说,广播小说栏目是全国广播电台的一棵常青树。广播小说为什么能成为广播电台的常青树?广播小说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近年来广播小说节目有什么变化?《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原中国广播小说协会秘书长胡银芳。
不衰落的栏目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一上来就说“广播小说好吃不贵”,把广播小说定位于物美价廉的“看家菜”。在电台的节目排名中,广播小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胡银芳:电台有很多节目,通常会在不同时期更换不同节目,除新闻节目外,最长的栏目也持续不了十几年,其他的节目变化也比较多、比较快。但是,电台不衰落的栏目就是广播小说栏目,广播小说一直是电台的常青树。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北京电台就有专门的故事频道。现在全国70多家电台有故事频道或小说栏目,有的电台专门设置了故事频道,频道里又有纪实小说栏目、小说栏目、读书栏目等频道。
《中国新闻出版报》:无论是处在繁盛时期还是当下全媒体时代,广播小说一直生存着。这是为什么?
胡银芳:做广播小说节目要比做新闻栏目、娱乐栏目成本低。在电台里,广播小说节目的收听率通常是排名靠前的。对电台来说,这个“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当然值得做下去。
《中国新闻出版报》:制作一个广播小说作品需要多长时间?
胡银芳:做广播小说节目的流程通常是,电台挑选一位好编辑,由编辑要挑选播什么样的作品,然后找演播艺术家来播。编辑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情节,确定是女声、男声或是男女混搭。做广播小说节目,编辑、录音师是标配,可以没有主持人,有时候一名演播艺术家就能完成一部小说的演播。
选“好听”的书
《中国新闻出版报》:选书是制作广播小说的第一个环节,全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如何从这么多书中选出适合做广播小说的书呢?
胡银芳:我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工作当中养成习惯经常会关注和文学相关的资讯,看报纸、上网,看看有没有适合广播的书。在工作接触中,我又跟很多出版社的编辑熟悉,他们会主动推荐图书。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前几年制作的获奖广播小说《掩不住的阳光》,就是图书编辑主动找上门来,书中介绍了许多人们都不太知道的方志敏烈士在狱里的事情。这样的题材经过文学编辑加工,配上音乐,是很好的广播小说材料。获奖广播小说《掩不住的阳光》除在本台播出外,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纷纷跟进播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新闻出版报》:电视讲收视率,广播讲收听率,怎么能让广播小说有收听率?
胡银芳:那就要文学编辑下功夫了。找到好的书,看完内容,编辑一般就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演播人来演播这部小说。如《另一半中国史》把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用通俗的故事讲出来,这本书出版以后,是通过朋友介绍推荐来的。这本书先后有两个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另一半中国史》是用通俗的故事来把少数民族历史来串接起来。这种材料特别适合做广播小说,讲起来通俗易懂。我就跟编辑人员商量策划,在北京新闻广播频道和文艺广播频道先后播出,收听率较高。2013年年底这个广播小说获得了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中国新闻出版报》:电台拿到一本书用来做广播小说,二度创作是怎么个过程?书面语言怎么变成口语?
胡银芳:我们会根据故事的情节、角色的需要来播音,文言的语言未必不说,但肯定会用一种大家能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
音乐、配器时尚化
《中国新闻出版报》:多年来您一直参与广播小说评奖,小说节目或者广播剧、纪实小说类的节目有什么变化呢?
胡银芳: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广播小说骨子里的东西是没有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就是制作风格有变化,老的广播小说制作比较传统,现在的广播小说在制作上较大胆地加入现代元素,如音乐、配器等都是用现代的理念来制作的。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在送选作品中,年轻人制作的作品更多了,很多年轻编辑很重视评选。我们开广播小说年会的时候,也常常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做一部广播小说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看书,能耐住性子做广播小说,确实很难得。
《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电台一年播多少部广播小说?
胡银芳:原则上会根据频道定位有所区别。新闻频道比较严肃,需要广播小说这样活跃的节目来“调节”,要求一本书的广播周期会相对短一些。对文艺频道而言,广播小说是当家节目,要播完一部小说通常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