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曾经掀起一波IP购买的狂潮,大量日系和国产IP以天价卖出,涉及文学、动漫、网络剧等各个文化产业,然而其中90%以上都到了游戏公司手中。IP方的确是发了财,然而这些IP本身真的发展起来了吗?
大部分游戏公司拿到IP授权后的做法是:将市场上成熟的玩法和数值挪用,再换上拿到授权IP的形象。这样做,产品的开发周期短、试错成本低,也无需大量调试即可马上上线捞钱。可是这种模式以一种极其粗暴的方式对待IP,大量的IP手游存活周期非常短,用户不是傻子,见到挖的坑就会发现:“卧槽,原来又是一款刀塔传奇”。大家都这么做,其实效果也是越来越差。难道是时候对IP失望了吗?
其实并非错在IP,而是错在太多的公司本末倒置了。IP本身并非是只为游戏服务,而游戏应当是IP产业中的最下游的一个环节。区别在哪里?IP产业服务的人群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用户,而游戏产业服务的是钱和数值。所以一个健康的生态中,游戏应当与产业上游的文学作品、漫画,产业中游的动画、电影、网络剧、新媒体营销相互支持来共同维护IP的发展,用户不单单是游戏的用户,也应当是内容的用户,粉丝为游戏的冷启动带来初始流量,良好的游戏氛围和运营手段再为IP扩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试问这个时候还需要死皮赖脸的去渠道刷脸要量吗?
IP价格的理性边界到底在哪里
在一次论坛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范世泓博士表示,目前国内影视行业风险非常高,每年700多部片子80%都不会赚钱,可能有一半甚至是血本无归。
当然,高风险往往也代表着高收益,《泰囧》12亿票房、《捉妖记》24亿票房、《美人鱼》33亿票房,这些票房冠军的收益让带有赌性的资本开始青睐影视行业,而热炒IP可以说只是资本降低规避风险的一个附属品。
但是随着IP成本一路走高,以至于很多圈内人直批IP炒作是“忽悠人”,IP因为天生附着流量,相当于买了IP,同样也直接锁定了一批稳定的观众来源。
此外,从电影宣发角度来说,IP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节流”功能,同样也具备了口碑发酵的效应。这种由自带宣发效果的IP模式,为资本融入影视行业清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IP来源目前较为多元,有知名网络文学、经典游戏、歌曲、动漫等等形成的IP,但无一例外的是,作为稀缺资源,IP必然会随行就市,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一路走高。目前影视和手游成为了IP的金主,尤其是影视行业异军突起,成为热炒IP的核心阵地。
被称作是“IP元年”的2015年,全年30部IP类电影贡献票房约80亿,2015年中国市场共产生IP相关收购42起,其中披露收购金额案例数39起,合计产生并购金额209.59亿元,被并购企业行业涵盖影视、动漫、游戏、小说、艺人等多个领域,平均单起并购金额为5.37亿元。而2016年,同样有大批IP影视剧正在路上,包括《诛仙》、《幻城》等,热度不减。
业内人士关于“IP价格过高”的质疑声逐渐变大
转型导演的张国立表示:“IP剧比一般剧本价格高10倍。”
唐人影视负责人蔡艺侬表示:“十几年前我们会买IP,但现在我们也买不起了,超级IP还会要求IP分红,对投资者来说,风险是很大的。”
IP价值的发掘往往会依赖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也都意味着风险。
IP无论如何热炒,最终价值仍旧需要以票房衡量,而票房又会反作用在价格上,形成一个以价值为中心的价格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IP的理性价值,只不过这种IP的价值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当IP价值无法形成一个创作者和投资者的最大心理公约数,才会产生以上的分歧点。
版权乱、融资难,中国IP市场的出路在何方?
在国内,文学市场前景无限,IP交易看似一片火热,真正能称为精品的屈指可数。无论是看似收视率奇高,改编的游戏也大卖的《花千骨》,还是山影出品的又一改编力作《欢乐颂》,离全方位开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一是开发层次低,没有一个立体经典的形象可用作长久的开发;二是受众狭隘,无法同顶级IP全年龄段的受众相比,三是其制作水准,还谈不上精细。广撒网、粗制作已是国内IP开发的常态。以主题公园来说,国内盲目追求迪士尼的模式,但大部分主题公园似的开发项目都是惨淡经营。据悉,中国的主题统一已经超2500个,但仅有一成能够盈利,两成持平,剩下的基本是亏损经营。
让中国IP追赶全球顶尖创意文化公司迪士尼的脚步从是不现实的。实际上除了顶尖的知名IP,能得到资本大力支持的又有几家呢?这一点从网文作者的生存状况可见一斑。站在金字塔尖的写手,每年版税能过千万;不知名的作者仅能混个温饱。同理,知名IP和商业电影不缺资金和投资人,大多数制作面临着融资难、变现慢的窘境。目前国内电影开发的资金现状是:热钱纷纷流向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真正的成品却鲜有达到欧美水准的。2015年500亿的票房之下,没有出现一个崭新的有长久生命力的角色。
国内电影大环境如此,要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从IP层面来说,改编可以脱离原著,但要尽量保证与原作在调性、风格上的统一,以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从融资阶段上看,尽管如今的影视作品已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电影基金、电影证券化已不是新方式。融资名目虽然多,但很少利用上IP的天然优势——粉丝群体。粉丝经济大行其道之际,除了利用粉丝对影视作品进行宣传,已有数家平台尝试了粉丝投资的新模式。以数字产权交易平台为例,不仅面对专业投资机构开放,个人投资者、粉丝群体也可对中意的影视剧、游戏等多种泛娱乐形式的产品进行投资。从这一点看来,IP开发者们在重视原有粉丝力量的同时,也不妨探寻如何管理和调动粉丝的力量。IP改编而来的作品自有根基,若再加上过硬的质量,何愁没有粉丝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