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正文

中国艺术报:《盗墓笔记》景观化的“粉丝电影”

时间:2016-08-15 19:24:37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QQ截图20160815192503.png

电影《盗墓笔记》对原著150万字的处理很有南派三叔式的狡黠:主人公吴邪为了推销一支古董笛子向落魄作家编了个故事,而这个简短的“故事中的故事”来自小说素材似是而非的拼贴重组。其主线情节非常简单: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古墓中沉睡着掌握长生奥秘而仇恨世界的蛇母。贪求长生秘诀的裘德考,身负毁掉长生秘诀责任的张起灵和求财的盗墓贼吴三省一伙同时进入陵墓,一边对抗机关怪兽一边互斗,最终因蛇母苏醒要毁灭世界而联手,牺牲很多人炸掉蛇母陵逃脱。不得不说,剧情搭建之潦草,与其说是模仿了好莱坞电影《木乃伊》或者《夺宝奇兵》,不如说就是在英美探险片情节中取最大公约数的结果。一方面,情节交代不完整:张起灵的身份、长生的实现方法……这些小说中用数部缓缓揭开的关键被电影直接放弃了;另一方面,年代特征混乱,导致观众进入困难。笔者在影院观看时,很多观众都误认为吴邪童年一段发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何况,鹿晗扮演的主人公吴邪在主线中完全是不起实质作用的“添头”,主要的任务就是“卖腐”(故意套用耽美写作的套路,表现男男恋情以吸引“腐女”观众,创造关注度的行为)换言之,上述拼凑而成的情节不过是为“卖腐”提供条件、渲染气氛罢了。

从腾讯娱乐在首波观影后发放的口碑调查问卷看,观众虽对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但都很领“卖腐”的情。由此看,艺术上毫无诚意。影片《盗墓笔记》,作为“粉丝电影”可谓定位明确,营销精准。所谓“粉丝电影”指以特定人、事、物为主要卖点,吸引他(它)们原本的粉丝作为受众主体的电影。其范围很宽,但随着近年网络小说IP淘金热的出现,针对小说“书粉”的“粉丝电影”成为其中最强劲的力量——当然,为了增加卖点,它们常常通过起用当红偶像同时成为演员的“粉丝电影”。《盗墓笔记》电影依赖原作口碑,又通过用歌手鹿晗担任主演来获得其庞大粉丝群体“鹿饭”,就是一例。

情节不过关,是网络小说“粉丝电影”的一大通病,连相对好把握的现代爱情题材影片如《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都不免被吐槽逻辑线薄弱,更遑论篇幅巨大,靠环环紧扣的悬疑取胜的盗墓探险小说了。不过,对于倒背小说如流的“书粉”,片方似乎没有必要费神雕琢情节:在普通观众一头雾水之时,人数众多的粉丝观众理解剧情却不费吹灰之力,只有改编与原著不同之处能带给他们些许新鲜感。电影《盗墓笔记》的导演李仁港和亲任编剧的原作者南派三叔似乎放弃了前一部分人,于是我们看到在影院里,当一些观众不停发问“他是谁”“这是什么”的同时,另一些观众却在为影片开头原作者的客串哈哈大笑,或因一个小说描写过的,两位男主擦肩而过的镜头轻声惊呼。这不意味着粉丝观众不辨电影本身优劣,冒着粉红色泡泡愉快度过两小时后,他们还是毫不留情地甩出了一星差评。只不过,电影改编原著只要不推倒重来,都很难让粉丝获得观看悬疑惊悚类型片应有的新鲜快感;再精致的场景搭建或许都不如粉丝脑补出的美轮美奂;观看佳片的需求尽可以从别处满足——电影能提供的针对原著的、粉丝式的互文与互动体验,才是他们甘于花钱看烂片的主要原因。

网文大IP价值获得确认并进入大银幕需要一定时间(10年左右),这期间积攒的粉丝构成了电影的核心观众。对于他们而言,长期陪伴的小说承载了个人生活史的记忆和感情寄托——盗墓系列小说创作周期漫长,尤其如此。很多人会将小说中的人物想象成真实存在的人,特别是这方面用情很深的读者,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互动是他们寄托感情的重要依凭,也是在情节难以还原的情况下对电影的首要期待。在爱好群体庞大并逐渐公开化的“腐文化”影响下,很多读者按照自身浪漫幻想给互动较多的男性人物配CP(“配对”英文Coupling的缩写),在更主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感情投入也更深。具体到《盗墓笔记》,最初少见地没有爱情线索,但连载中作者为了呼应已在同人创作中尽情表达的“腐女”需求,也有意识地制造两位男主介于友情、爱情间的暧昧互动,使得“瓶邪”CP红遍网络,甚至部分观影者不熟悉小说,只想一睹“瓶邪”真容,堪称“官方卖腐”的典型。电影片方通过大段不挑明但也不节制的“卖腐”桥段最大化了这个卖点。尽管小说中两人多年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积累的感情在电影中简化成了“只因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眼缘”,但对于需要两个人在银幕上演活她们心中所想情形的“腐女”粉丝来说,只能算差强人意。

想让自己的日思夜想呈现于银幕,这个基本而强烈的需求不仅适用于“腐女”,也适用于更广泛的“书粉”。每次电影中小说人物登场,或出现被描写过的情节、事物,如麒麟文身的由来、黑金古刀、甚至反派的切诺基吉普,哪怕只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影院内的气氛都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导演也会讨巧地为这些镜头配上有感染力的音乐。这种辨认熟悉事物的快感中,有一种“圣地巡礼”的心态——漫画、动画或小说爱好者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造访并观赏现实中的故事背景区域被戏称为“圣地巡礼”,如《盗墓笔记》粉丝集结于故事发生地长白山,就是一例。这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原文本自身和粉丝对原文本之爱膨胀,要求和现实或其他文本产生互动、融合的需求。而在影院观看心爱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是一种较为容易实现的“圣地巡礼”。并且不仅是观看,还是在现实中的公共空间与其他粉丝共同观看:有气氛、有共鸣、有事后讨论,这种典型的粉丝行为本身的仪式感和参与性就是一种快感来源。很多粉丝会用“有生之年终于看到”来形容自己喜爱的IP被拍成电影的心态,有了仪式性的满足,对于影片质量自然也多了几分宽容。

片方正是吃准了这一点,才会出现大IP被抢购一空,好的改编却极其少见的情形——既然“圣地巡礼”的仪式感就能获得观众,不妨就将电影拍成“圣地”景观,用原著的情节、情感要素拼成一道无法欣赏但不妨参观的银幕风景。不是艺术而是景观的“粉丝电影”,对一方成了只赚不赔的买卖,对另一方成了“烂片”的同义词,归根到底还是小说对电影的哺育过了头,让后者躺在前者苦心经营的粉丝基础上失去了动力。然而,这种改编方式虽然暂时还能赚取粉丝影票,但已被越来越多的粉丝反感;而对于被抛弃的非粉丝观众,粗制滥造的电影会让他们不仅对这个IP,甚至对这个类型都失去好感。在源头网络小说发展态势不甚明朗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更何况,随着技术的进步、普及,原先被限制在同人图文、广播剧中的粉丝文本生产力延伸至真正由粉丝制作的“粉丝电影”正成为可能。面对更真诚、也更众多的对手,景观化的“粉丝电影”能否靠垄断的方式保持优势,就是未知数了。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