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正文

中华读书报:野蛮生长的网络文学怎样把眼光放长远

时间:2017-12-04 14:14:14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20170329051528640.jpeg

  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广西贺州召开,多位专家发表了看法,也提出了建议。

  尝试新模式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鸣奋注意到,一方面,到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3.53亿,绝对数量不可谓不多;另一方面,它的规模又远小于同属网络娱乐类应用的网络游戏(4.22亿)、网络视频(5.65亿)和网络音乐(5.24亿)。

  从运营商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在网络上就是一种娱乐。网络文学肇始于网络平台为聚集人气而开拓的虚拟空间,至今仍然是个人互联网应用的一种基本类型。它能给网络带来相当可观的流量,但若就用户群规模增长而言,它已经有点步履蹒跚。经过30年左右的积累,人气只略旺于2016年才开始的网络直播。

  文学网站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特色服务变成了这一行必备的普通服务。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寻找并提供新的特色服务,才能保证盈利。这些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拥有从收费阅读、版权开发、网络广告到读者打赏等不同的盈利模式,也有一些新的模式正在尝试,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定制等。从历史上看,文学网站普惠服务的特点是无差别地面向大众,看起来很平等,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在线作品。但是,它不考虑具体读者的审美标准和兴趣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与协同过滤相适应的粗放定制。但是,这种定制难以顾及特定读者已经读过哪些类型的作品、积累了什么样的阅读感受。网络文学虽然林林总总、不可胜计,但有些读者已经抱怨重复率太高,这从供给端看可能是抄袭问题,从消费端看可能是审美疲劳问题,从传播侧看则可能是匹配不当问题。在后一意义上,精准定制的要求就是让特定读者看到对他们来说最新颖、最有价值的作品。

  变与不变

  网络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变化。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认为,从宏观上看,网络文学批评的变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网络性语境之变,网络文学批评需要新媒介的视野和网络思维,由此带来了批评阵营、评价方式和批评文本的变化;二是消费性功能之变,网络文学批评所要批评的不仅是文学,还是消费性的文学,其评价标准不能没有市场的或商业的维度,批评活动需要引入读者群的消费评价;三是网络亚文化价值取向之变,网络族群是最大的亚文化人群,网络文学批评不能不面对青年亚文化的挑战,价值观的坚守与调适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新课题。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批评又需要秉持一些不变的理论逻辑。首先,批评的学理原点没有变,人文审美、社会良知的价值判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分野,仍然是评判网络作品的普适性尺度;其次,批评的干预功能没变,网络批评仍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系统、历史文化系统和人类精神系统之中,或将通过干预网络文学的发展来干预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通过影响网络文学的意义模式来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最终影响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与建设。正是批评的积极干预,网络文学才可以用“文学”的方式更积极地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批评的述理方式没变,在审美体验、问题意识、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诸环节,网络文学批评与历史积淀的批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但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表示,他对文学的要求很传统,固守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样的观念。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细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只有能一字一句地品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只有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就要求作家首先在语言上要苦心经营,要注意一字一句的表达。而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商业现象,其次才是一种广义的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语言的粗糙是必然的,网络写作与网络阅读,都是拒绝语言的精细、准确、新鲜的。如果把网络文学视作文学,就不应该另立新的批评标准。如果确立特别的批评标准,就得承认“网络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

  作协出马,粉丝暴涨

  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学无疑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惊艳绽放的奇葩。近20年来,它持续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同时,因“野蛮生长”的网络小说领域始终存在着“良莠不齐、同质重复、高原不高、高峰奇缺”的现象,也令人忧心忡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定家以2017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半年榜单为例,分析中国网络文学的新生力量。因为网络文学毕竟是数字化生存的产物,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寻找苏格拉底那株饱满的“麦穗”,实际上要比传统方法容易得多。网络技术的适度介入,极大地提高了排行榜的合理性和公信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两个榜单中,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令人印象深刻,好几位初出茅庐的作者甫一登场就有振奋人心的表现。例如,他曾是少年的《书剑长安》,我是愤怒的《全能高手》竟然都是作者的处女作。《放开那个女巫》的作者二目此前也鲜有作品问世。新人新作的大量涌现,表明网络文学潜力巨大,后劲强健。我们还注意到,多位风头正健的‘大神’,如血红、月关、辰东、丛林狼等,依旧横刀立马,坚守阵地前沿,在此次参评活动中显示出了老将的超强实力,他们的多部作品,如《万界天尊》《巫神纪》等,在初评中便脱颖而出,这些日渐成熟的作者堪称网络文学的中流砥柱。”

  陈定家指出,渐成文化品牌的网络小说排行榜,不忘初心,始终秉持“作协定位、全局视野、大众审美、网络特质”的原则,注重网络作品的正能量,注重思想导向和社会效益,不仅在展现网文发展全貌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而且也为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对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特点有二,一是坚持时代性和人民性标准,确保入榜作品价值观健康向上。二是坚持艺术性与审美性标准,关注小说的文学本色与诗性特征。一部小说能不能充分发挥其“讲故事的语言艺术”的优势,除了思想性、价值观等方面的优劣之外,结构之巧拙,语言之文野,情感之真伪、趣味之雅俗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网络文学走过近20年的历程,早已告别了文青发轫期的“心灵书写”,也见证了资本发力期的“制造大神”,迈进移动IP时代后,网络文学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势头,如何放眼长远,继续借力市场又不忘初心?

  陈定家说,榜单作为“旗帜”,其导向作用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譬如,在遴选上榜作品时,在思想性与艺术性大体相当的作品中,评委们会优先考虑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这种关注现实的导向,对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期待。从既有效果看,榜单对读者也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网文上榜,粉丝暴涨”的说法就是例证。

  创作者变为制作者

  黄鸣奋指出,在信息网络仅限于实验室试用的时候,只有少数技术人员有条件经常接触它。信息网络既然如此罕见,在“文学”前面加上“网络”两个字,仿佛登时就平添了几分科技色彩,正如用电脑换笔那样。如今用电脑写作早就是平常之事,人们也早就明白:在一切网络应用中,网络文学是最缺乏技术含量的,至少和同属娱乐类型的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相比是如此。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友峰提出,电子媒介兴起所导致的文学变异以及文论转型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学的创作已经不再是个性化独创,而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团队的集体包装,数码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期影视制作、网游、手游的开发都建立在数码技术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本质在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化产品生产。在电子媒介时代文艺的主导范式——影视艺术和网络文学中,文艺的作者已经从传统的具有个人性、艺术性和独创性的“创作者”转变为集体性、技术性和市场性的“制作者”。艺术已经不再是个人天才的心灵独创,而成为一种技术主导下的机械复制,这时候的艺术生产已成为经济原则主宰下的文化产业,这种“从作者核心到产业主导”的转型反映在文艺作品上,就表现为文艺作品的存在方式已经从传统的语言主导向图像主导转型。 (夏琪)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