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学,如何理解当下文学面临的时代,可以说是今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围绕这一议题,也有诸多不同的议论和分析,形成了许多不同观点。这里的关键之一是新媒体带来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改变对文学的生产和阅读方式的深刻的冲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高速的发展和带来的诸多重大变化使得文学本身深受影响。新媒体带给了文学许多新的因素,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格局。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新媒体的崛起,文学的形态和整个二十世纪已经完全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
这种形态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是文学阅读和写作的整个流程发生了改变。
另一方面,则是文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我们原来所习惯的文学再也不是原有的样式了,这就是巨大的变化。
“平移”与“平行”
所谓“新媒体”指的就是以网络为中心的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网络既是一个人们了解信息、沟通交流的大平台,也是传播知识、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大平台。它的崛起将人类的生活带入了“网络时代”。
今天人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互联网的生活形态。这对于文学的冲击和改变同样巨大。从基本的形态上看,有两个方面的变化最为关键:
首先是造成了文学原有的出版平台的改变,文学出版的平台由具体可见的纸质载体,转化为“虚拟”的互联网载体。这个变化一方面存在“平移”的现象,就是原有的文学资源都已经平移到了网络之中。新的以纸质发表的作品也会迅速地在网上传播。
传统的纸质文学已经无障碍地“平移”到了互联网的空间之中。原有的文学刊物或文学书籍都有了自己的网络化的版本。
这虽然并不改变纸质文学的传统的特性,但这使得原有的纸质文学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网络,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阅读传统的纸面文学也更加依赖网络。
人们所讨论的纸质书的“危机”等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平移”使得原来的文学传播和阅读的路径发生了重大的、不可逆的变化。纸质文学当然依然存在,仍然存在纸质出版的整个体系和运作的模式,其运行仍然有效,但受到的冲击巨大。
人类的整个文学的遗产和当下的写作,通过这种有效的“平移”,被网络所包容和吸纳。这种包容和吸纳其实是文学的生成机制和运作方式的重大的改变。“平移”到网络空间的整个原有纸质文学的资源自然地成为了人类的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这种改变的意义由于“平移”的时间并不长而还没有能够完全清晰,但其趋势不可改变,其发展的路向已经清晰。
其次是形成了一种和纸质文学不同性质的,“平行”于纸质文学的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纸质文学的限度,是由网络中生发的文学形态。其发表的空间在网络上,阅读的空间也在网络上。它们中有一些已经形成了线下的纸质书,但这已经是网络写作和阅读的衍生品,而不是原有的纸质文学。
应该说,它的运作方式和纸质文学有着极大的差别。和纸质文学同步平行地展开,相互之间也没有内在的深刻的联系,难以互相影响和难以相互融合。这种平行发展的格局使得文学是网络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增量。在原来网络难以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时期,就已经快速地成为一枝独秀的网络文化的成果。
应该说,华语文学中的网络文学的运行是在全球最为完整和成熟的,这些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网络文学的发轫期,这一时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几年,网络文学开始建立自身的类型属性,已经出现了诸如今何在的《悟空传》这样的重要的作品。也有了诸如青春怀旧、奇幻玄幻等重要的类型。
一些网络小说的所谓“大神”开始出现,网络小说也有了自己的稳定的,以青年为中心的相对较小的阅读群体。后来涉入传统写作的李寻欢、邢育森等也都是那个时期出现的网络作家。
第二个阶段是大概从2004年左右到2010年,这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网络文学的发展更加迅猛,读者迅速扩大,一些后来成为影视剧改编源头的超级IP很多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类型层出不穷,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如穿越、职场等类型都有很迅速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大概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开始,这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一面是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和纸质文学“双峰并置”的时期,可以说网络文学已经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的体系,也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
同时也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的来源。现在看来,很多重要的影视作品都来自网络文学的作品,这些超级IP对影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像《甄嬛传》《芈月传》《花千骨》等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的作品。而像一些依赖微博等新的媒介形式的小说,如张嘉佳的现实题材的短篇作品也开始受到读者的欢迎。
网络文学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变成了文学的未来发展的关键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年轻的作者和读者很多都是在网络的文学空间中写作和阅读的。这种“平行”发展的形态让原有的文学生产机制发生改变。
“平行”带来的结构性的变化
“平移”与“平行”两者带给文学的冲击是不同的。“平移”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平台转移,对于文学本身的冲击不大,仍然是按照原有的纸面文学的方式来运作,只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来查找和阅读的路径,它是传统的纸面文学的延伸和展开,而不是它的根本性的变化。
但“平行”发展所出现的新的情况却会改变文学运作的整个结构。这种“平行”的发展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在开始时并没有和原有的纸质文学直接地展开竞争,而是在原有的文学空间之外“平行”地展开了另一个空间。
这是一种新的增量的出现,而不是旧的存量的减少。传统的纸质文学的发展并没有由于网络文学的出现而直接萎缩,而是通过这个增量的不断的扩大让原有的文学空间的“绝对”的缩小,反而原有的纸质文学的阅读其实还是比较平稳的,也受到多方面的支撑和支持,而是从“相对”的眼光看到了影响。原来是文学的“唯一”的空间,现在变成了两个相互并不重叠的平行的文学空间。
这种“平行”发展造成的文学变化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三个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文学写作的诸多“形式”特点和想象方式。可以说,现在的网上写网上读,突破了原有的纸质文学的媒介的限制。“纸质”载体的存在让写作深受其影响,但现在文学作品是在无边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其存在方式不是纸面印刷而是网络中的存储。因此形成了许多只有在网络中才有的新的形态。
如纸质的长篇小说,一般到三四十万字就是很长的作品了,长达几百万字的作品受到载体的限制很少出现。在报刊等上面发表的连载小说,也受到字数的局限而每天发表的字数很有限。但在中文网络文学中随着网络的无限量的存储,和网络写作每天更新的特点,往往每天更新的字数超过一万字。最终形成的网络小说,几百万字的比比皆是。
网络小说从一开始就有其完全不同于原有纸质文学的许多新的类型和新的表达方式。如微博就产生了依附于其上的短篇的小说写作,如张嘉佳流行的所谓“睡前故事”就是范例。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的形态。而这种新的写作路径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类型结构和想象力。如穿越等完全将历史重构的新类型就是原有文学中无法见到的。
许多小众化的类型也能够找到在网络中的生存空间,众多的新的类型化的写作也创造了完全不同的文学的规则和互文的相互影响。
其次,它改变文学的生产和消费的机制。传统的纸质文学,由于出版的成本相对较高,出版经过相对严格的筛选。
而网络平台有无限的空间,其发表完全是作者的个人行为,几乎没有门槛。而其市场选择直接由阅读者通过打赏等方式直接付报酬,其中的作者和读者的直接的网络互动也极大,读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作品的情节的走向和甚至作品的存在。
这改变了文学的消费方式和路径,改变了受众和作者的关系,实际上取消了原有的中间环节。这也造成了文本直接和读者见面,完全依赖市场选择的情况。这形成了复杂的情势。
一方面让读者的选择权加大,让文学写作通过读者的真实的反应得到更为有效的筛选。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于写作者应和读者反应的过度的压力。一个网络作者所受到的直接的读者的反应。
其三,它改变了文学的读者和作者的构成。传统的文学自现代以来一直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划分。“纯文学”是一种小众的、以复杂的技巧和对人性的复杂理解而形成的精英化的阅读。“通俗文学”则是自普及了现代的教育之后的更广大的人群的阅读。
而作者也是依赖这两个方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体。而网络文学则不同于这两者,而是能够让更多的年轻群体能够参与阅读。它的类型的多样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在其间找到自己的需求,因此让原来并非文学读者的相当一部分大众作为文学阅读的读者的“增量”参与到文学的阅读之中。也使得许多不同的年轻的写作者在这个空间中找到了职业写作的可能性。
大量的年轻的读者和作者从网络文学的入口进入其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二十一世纪初的“80后”作者如郭敬明、韩寒、张悦然等,都是传统的纸质文学的作者,他们的作品仍然是在纸质文学的框架之中存在的。早期的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也会在被纸质文学出版成功之后放弃网络写作。
但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现在出现的“90后”的作者对网络的依赖愈来愈强。而一些网络文学的所谓超级IP,已经成为影视改编的最重要的资源,这些作品几乎都没有经历过纸质出版的过程,从根本上越过了纸质出版。
这其实使得作者和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纸质文学的读者除了在网上或在影视剧中接触网络文学之外,已经无法接触到网络文学。这其实使得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平行”发展的状况更加稳定。而网络文学的受众主要是年青一代,纸质文学的读者的年龄相对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