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1期刊发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黎杨全署名文章《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不可取代。但中国网络文学尚有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写手游戏化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伦理的淡薄,一味迎合读者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颇,现实生活经验与文学储备缺乏,对人性、人类命运等宏大主题少有关注。商业写作的模式化与始终如一的欢乐叙事严重伤害了文学价值。
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其中既有读者快速阅读的需要,也有网络作者生存的需要。有统计表明,我国的文学网民2017年已超过3.6亿人,各层次网络写作人数约1300万,签约作家达60万,日增原创作品更新达1.5亿汉字。但是,网络文学在体量上虽然呈井喷式增长,但精品力作并不多。不少创作者过于追求产量,过度依靠网络技术优势去获取点击量,而没有真正把创作精力用在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上。当前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文字粗糙、文思浅薄,甚至以低俗、媚俗的内容吸引眼球,缺乏文学最基本的审美。导致了网络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
说到底,网络文学要靠责任增加“厚度”。如果网络文学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得不到改变,就必然会让网络文学一直停留在“浅海”。网络文学虽然贴上了网络标签,但归根到底还是属于文学的范畴。网络文学的门类再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终未逃出文学的框架,仅仅只是呈现方式的不同而已。因此,网络文学要回归文学的本质,只有递增创作责任,才能有正确的创作导向,不断提升创作质量,让网络文学能够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的创作责任离不开服务人民。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创作导向却没有发生变化。网络文学同样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的读者很多都是未成年人,网络文学创作者不能把追求点击率放在首位,去逃避网络文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热衷于去创作架空、玄幻、穿越等幻想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以渲染暴力和色情来作为噱头去吸引读者,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几乎没有文学价值可言,并不会有持久生命力。
网络文学有责任才有精品意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网络文学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生活去创作。而是要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去寻找灵感,让创作出的作品能够接地气,贴近社会变迁。同时,网络文学创作者还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进行创作,必须牢记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使命,积极转变思路,创新创作理念,让网络文学精品能够层出不穷,去为文化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