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在掌阅APP追小说的读者发现有一批叫作“北大点评团”的小组十分活跃,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点评掌阅中的连载小说,幽默生动的语言让不少读者一边追小说一边追读下面的评论,忙得不亦乐乎。同时,很多读者也产生了疑问,“北大点评团”真的来自北京大学吗?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作为“北大点评团”的带领者,邵燕君希望这个团队以学术为基点,打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隔阂,为网络文学正名。受困于之前网络文学的无序发展,很多人一提网络文学就认为是低品质阅读。为了倡导高品质阅读,掌阅与北大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一拍即合,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打破界限
让网络文学走上新台阶
在邵燕君的指导下,由北大学子组成的“北大点评团”入驻掌阅APP,以用户的身份在掌阅撰写“学术帖”,在掌阅APP内进行作品点评工作,内容将在掌阅APP的“想法”部分呈现,其他用户可以边读书边在点评团用户点评的节点上选择性地点开查看。同时,“北大点评团”在掌阅开通机构号,通过汇总其对精品网络文学的长评帖和广大书友进行互动,并定期更新评论内容。
掌阅文化副总经理兼总编辑谢思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合作的基调是网络文学进入重质正向发展的高速轨道,而它与传统文学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开始模糊、消解。
在谢思鹏看来,这种消解一方面意味着网络文学正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会吸收传统文学思想性、文学性突出的优点;另一方面,整个网络文学产业被网络文学头部平台逐步带上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条,好作品的IP化成为潮流。在这种背景之下,掌阅开始思索如何借助这种融合趋势,让网络文学阅读走上一个新台阶,从而逐步改变人们对网络文学低品质阅读的印象。
谢思鹏觉得“北大点评团”机制的引入,对于网络精品化是一个很好的推力。“在文学批评方面,北大中文系已经做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文学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珍视像‘北大点评团’这样的精英团体参与到我们的业务中,这无疑是相当有意义的一种校企合作。”
打造“学术帖”
滋养网络文学新生态
事实上,打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界限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批评两个系统有各自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在邵燕君看来,只有依靠网络媒介和融合媒介成长起来的新人来实现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因为他们身上天然携带着不同的文化基因,是网络时代第一代原住民。北大网络文学研究论坛和掌阅进行的这个合作就是服务于这个出发点。
这种依靠学术的引渡带有自身的网络因子,如“北大点评团”以粉丝的身份入场,以“帖子”的方式进行批评。邵燕君认为,北大学子受过较完整的文学训练,有着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逻辑论证方法,这些都将他们和一般粉丝区别开来,从而将网络文学批评带入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
邵燕君希望这种评论能符合网络文学特点,而不是类似写学术论文。她鼓励“北大点评团”把学术资源带进网络评论中,但一切需按照粉丝批评的规矩来。“‘北大点评团’在书评区是写帖子,但我希望能写得更有学术含量,甚至创造一种‘学术帖’,陪着那些慢更、苦更的网络文学作家,把那些有精品化甚至经典化追求的作品的好处说出来、说到位。”邵燕君说。
谢思鹏非常认可这种“学术帖”的方式。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落地形式。“学术帖”方式为网络文学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圈子,如掌阅的小说每本书有一个书圈,所有关于这本书的想法又同步在每本书的书圈里面,这些想法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读者看到互相的留言,会有很多灵感的火花生发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北大点评团”也会作为一个独立学术组织存在,他们研究的内容除了涵盖掌阅平台的作品,也会把在其他网络平台的作品中的研讨经验分享同步出来,便于粉丝和行业人士共同探讨。
融合平台资源
共促网络文学发展
创新与碎片化成为“北大点评团”的评价标准,“北大点评团”成员吉云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试图构建一种古典的评论方式。凡是有触动点评者的地方,就即刻下笔,想到什么说什么,做一种碎片化的评论。
抛开点评,吉云飞觉得“北大点评团”与掌阅的合作,实际上是融合双方的平台资源,对两方都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首先,今天的网络文学评论不应该再局限于学院之内,批评家需要重新建立小说评论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掌阅等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中介。同时,网络文学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需要学院的助力,我们提供的更深更广的文学视野对创作水平的提升和平台的发展也是重要资源。”
邵燕君对此表示赞同,她希望未来双方会做得更加深入。“之前已经做过网络文学作家月关的线下研讨会,未来我们会举办更多深度的线下研讨会进行补充和配合。”
谢思鹏也表示,接下来双方还会加强和扩大合作的项目及领域,包括线上的点评合作,还有线下以及一起和第三方的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