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正文

北京青年报:网络文学拥抱传统文学

时间:2018-09-21 13:58:21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1bt5_b.jpg

  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诞生,开启了网络文学的纪元,到今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有整整20年。在此背景下,9月14日—16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亦庄召开了。

  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是从重磅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发布开始的,这一报告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从政策、作品、作者、读者、市场、趋势等6个角度,以数据和业态的发展为基础,对网络文学现状做出了宏观描述:截至2017年年底,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高达1647万部(种),签约作品132.7万部,当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部。在巨大数量规模基础上,网络文学精品力作也在不断涌现,IP化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目前已累计改编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改编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的规模则更为庞大。

  经历了2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庞大和日臻成熟是不争的事实。青阅读记者在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期间,直感本次网络文学+大会较以往最大的变化,便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敞开心扉拥抱彼此。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所有大论坛都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动后的“精品生产”作为核心议题,网络作家在讨论如何在现实主义题材上努力打磨自己的作品之余,诸多国内一线传统文学作家也出现在此次大会上并在不同论坛上做了发言,这其中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作家严歌苓、周大新、石一枫和学者阎崇年等。

  这和过去几年的景象全然不同。曾经网络文学一直是以与传统文学对立的姿态出现的,网络文学所代表的无门槛写作+消遣性阅读+网络搭载,一直被传统文学界认为“不入流”;而面对传统文学的过分严肃+读者互动不强+出版门槛高,多数网络文学作家在渴望作品被纸书出版被传统文学认可而不得的情况下,亦开始了各自为政,为网络上的读者服务,生产高爽点长篇幅的内容。

  而此次大会从开头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繁花》被标注成精品网络文学作品开始,似乎传递了一种讯号,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内容生产需要,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拥抱与互动开启了。

  传统作家:如何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传统文学生产阵营的作家每每发言时,开场白都不再是不屑,他们大多秉持着一种谦虚,或者是看到市场数字时候的惊讶:“每次来参加网络文学界的会议,我都觉得备受碾压,为什么呢?因为每次我都能看到一大串铺天盖地的非常庞大的数字。”李敬泽在活动现场说,他更多地看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传播本质上的统一性,“我个人觉得网络文学就是通俗的大众的文学,通俗的大众的文学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它就是一个民族梦想的方式,是一个民族对自我的抚慰、激励和想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对自我对世界的期待和见证。”

  自然,严肃文学作家也并非在一味抬高哪边,更多的,是在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那条河。“网络文学我看过一些东西,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网文作者经常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但是写不出‘人人笔下无’,读者有巨大的欲望,作者写的都是读者想要的,但写一万个字跟写一百个字效果差不多。而所谓的传统严肃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可以写出‘人人笔下无’,不一定能写出‘人人心中有’的作品,作为一个艺术品在雕琢上更好一些,但是写的东西经常和普遍的社会生活没有关系,和每个人欲望没有关系,和每个人生活没有关系。”虽然作为传统作家,李敬泽并不太理解一个网络文学作家动不动写几百万字的生产方式,但他客观认为,不论是何种文学创作其实都应该按照一个标准去做——就是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至于如何摆脱选题的同质化,如何激发出正能量的创作,学者阎崇年在发言中从自己的历史研究角度给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建议:“我个人认为,中华文明分为五种形态,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岛屿海洋文化。”这个发言环节因为有点像是上课,没有提及IP改编的大买卖,因而现场气氛并不活跃,但实际上阎崇年的发言是具有“网文世界观”的指导意义的:“农耕文化所对应的农民故事、草原文化和牧民的故事在现有的网络文学里写得多,而森林猎人的故事,高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故事现在写得还不够,我们应当着重把这部分不足补上。”

  网文作家:最终还是要从文学出发

  一面是传统作家在场,对网络文学给予肯定和期望;而作为网络文学生产阵营的另一方,网文届则表现出一种对精品的渴求。在众多探讨网络文学精品影视剧改编的论坛上,网络文学作者也谈到作品的精良对改编的重要性。创作者意识到,只有从创作源头就秉持着一种认真,才会有后续的可能。“文学驱动影视,最终还是要从文学出发。”网络作家南派三叔说,“其实我们的初衷,就是让文学回归好的故事,发挥文字的魅力,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让好的故事有一个更广泛的传播。”

  对精品文学的追求,不仅是为了整个产业的改编或娱乐生态服务,更多的也是从内容生产环节开始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有效的互动。“今天我们谈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区别,我个人认为没有那么神秘,我自己的区分方法是严肃文学以学习(的目的)为主,网络文学以娱乐(的目的)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随着大家对文学诉求的不一样,这种界限会慢慢消失。”阿里文学CEO宇乾向记者透露,近来阿里文学也签约了不少传统作家,并即将与十月文学院一起共同合作,促进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交流,提升网络文学造诣上的进步。

  在主题的选择上,“网络文学选题要向现实主义倾斜”亦成为各个分论坛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从全然的修仙、玄幻跨越到现实主义题材,本身也标志了网络文学的一种转向。“我始终坚信,作品应当取材现实、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扎根现实,带着现实的体温出发。” 网络文学作家唐欣恬在分享自己创作《裸婚时代》的经验中说。这部作品得到平台和用户认可的同时,还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推介的2017年优秀网络作品名单,在作者看来,关注现实和拥有网络读者并不矛盾,“密切关注现实,触摸社会发展中的痛点,敏锐发掘新一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迷惘与困惑,通过文学作品予以恰当体现,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受到认可和欢迎。”

  行业走向:精品化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主流

  不仅是记者在现场的观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动,也是行业内部的一种认定,在大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公布的“网络文学20周年系列评选——网络文学20年关键词评选”中,有精品创作、社会效益评估、推优,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海、互动、新文艺群体等词汇都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互动相关。“近些年来,网络文学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精品化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主流。”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定家向记者总结他的观察,“这其中的变化,与相关部门大力提倡精品创作、注重社会效益评估有密切关系,其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推优活动,探索科学合理的阅评制度,提倡现实题材写作,不断改进和完善编辑责任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有关。”

  “今天我们谈到网络文学狭义上来说就是网络类型小说,这个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是应该看到20年的发展,我们网络文学处在一个自然生长或者野蛮生长的状态,”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告诉记者,避免同质化、避免过于媚俗、处理现实的经验仍然是今天网络类型文学需要面临的问题,“作协成立网络文学中心的工作重点也在促进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互动。作协的很多项目,包括活动和采风,实际上并没有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作家区分开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互动中产生交流。”在他看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一些经典的高水平作品涌现,也是时候对网络文学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了,“长远来看,文学的发展一定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向进一步融合的方向走下去。”

  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二十件大事

  1998年3月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网上连载,引读者广泛关注。

  1999年8月

  “榕树下”注册成功,催生首批原创文学网站的建立。

  2003年10月

  起点中文网在线收费运营模式正式推出。

  2004年10月

  盛大网络收购起点中文网等网站,聚集效应初显。

  2009年9月

  《大江东去》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1月

  手机阅读业务进入商用阶段。

  2011年

  网络文学掀起改编潮。

  2014年1月

  浙江省率先成立网络作家协会。

  2014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4年9月

  “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启动。

  2014年12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实施。

  2015年1月

  中文在线、掌阅、阅文集团等企业先后上市。

  2015年7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次开展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

  2015年10月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2017年5月

  阅文集团“起点国际”上线。

  2017年8月

  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办。

  2017年11月

  国家版权局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

  2018年5月

  首届网络文学周在杭州举办。

  2018年6月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4亿。

  2018年8月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该评选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

  金宇澄

  《繁花》被评为网文精品 很意外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繁花》被放在了“反映时代的经典力作”一页。这已经不是作家金宇澄的《繁花》第一次以网络文学作品身份受到殊荣。今年3月,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联合推选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公布结果,这部纯文学作品也在其中。这样的结果经常让传统文学界和网络文学界两边都感到吃惊,一面是网络文学作家不太了解这部书写上海市井生活的作品,一面是金宇澄也觉得“很意外”。

  而这部作品被称为“网络文学”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本书最初的形式确实是一个网络连载的帖子。2011年,老金用了个网名“独上阁楼”,在“弄堂网”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当年这里曾是一片讲沪语的小天地,汇聚了各路上海人,“独上阁楼”每天连载,用“日更”把这个故事写到了尾声。“可能他们网文作者一天更新一万字,我每天更新三千,后期我是兴起了,我一天有更新六千字的纪录。他们每天有多少万读者,每天我也大概有一百到几百读者。”

  面对各种评选将《繁花》纳入网络文学范畴,老金说,“从严格意义上说,网络文学的‘网’和我的‘网’,肯定是两回事。”在金宇澄看来,《繁花》所在的网,是沪语和上海话的网,而网络文学的网,恐怕是类型文学的世界。不过老金比较宽容,“总的来说,只要是网上发表,不管专业小说网站还是市民网站,都属于网络文学吧。”

  谈及网络写作和传统文学的写作差别,金宇澄用冷和热来形容:“在网络上写作,你每天都要为读者着想,因为你写了以后贴上去就公开了,进程往哪里都要考虑。一开始我也不习惯,这有点像民国时代的报刊连载。写作中,如果读者没有回应我会警觉 。某种意义上,小说在草稿状态就已经公开化了,以前是‘冷写作’——在家里冷静写作,这是‘热写作’。”而这种类似连载的写法,让金宇澄感觉是可以刺激作者超常发挥的,“我记得写《繁花》到中期,我天天只为这部小说而活。”

  在金宇澄的观察里,纯文学圈还是对网络写作有不屑的,这种不屑甚至发生在年轻的纯文学作者身上。他有次对一位青年作者说,自己如果也是青年人,肯定会去研究网络写作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问题,“80后年轻人说,金老师,我干吗要学他们啊?我写到现在也是不容易的。”金宇澄觉得,圈内的写作,也就是——纯文学和网络文学——我们和他们,明显是对立的,也就是通俗与非通俗的区别吧。应该说“网络文学也有很多值得纯文学作家学习的东西”。金宇澄曾经参加一个网络作者的讨论会,发现了部分网文作者研究古代服饰细节极为深入,这种案头的功夫,“非常值得纯文学作者学习”。

  “网络文学也只是个开始,路很长,在哪里出发不要紧,关键是能留下多少?”在金宇澄看来,真正的文学是需要时间校验的,“说来说去,网络文学和纯文学是殊途同归的,哪条路都通罗马。”

  何常在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 没有壁垒

  “其实从我的自身经验来说,我不觉得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存在壁垒。”作家何常在说。他是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网络代表作《浩荡》、《命师》、《官神》、《官运》都获得很好的口碑和很多的读者。早年他是纯文学的写作者,在传统文学杂志和大众通俗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也有作品被出版社结集出版,“但因为自己一直有一个写长篇的梦,而不管是出版社还是文学杂志,纸质出版的难度都比较高,因为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故事,所以就把故事放到了网上。”

  谈及这两栖的写作有什么差别,何常在说,“虽然叙事上大概有一定区别,但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怎样讲好一个好看的故事。在故事里赋予哲理也好,弘扬励志的能量也好,其实核心都是用优美、朴实的文字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在“网络文学成果转化”精品生产论坛后,作家何常在告诉青阅读记者,这也是他创作的密码。

  他的作品《浩荡》就是刊在网络上的长篇故事,但主题并非是修仙打怪,他把目光放到了现实的宏大时代,整部小说是深圳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他从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三个和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为切入点,设定了三个代表性的主人公,开始写作网络小说,“我之前写商战、官场类小说多,接触了很多企业家,他们不止一次和我聊过这个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有太多人物悲欢命运,伟大时代缺少一部真正记录它的作品,善于传播的网络小说中就更没有。”在他看来,这是值得写、值得写好的时代作品。

  说他用传统作家的格局写了一部网络小说不为过,在他看来,这两者虽然是殊途同归,但现阶段两个创作群体仍然还是有需要互相促进的部分:“网络小说适合于拉长篇幅,用更多的情节,一个一个故事地推进,爽文、热血、打脸,这样看似很爽,但是看完之后,像可口可乐一样,只是一个快消品,这也是网络文学的问题所在,传统文学作家可以在很短的叙事里面把一个人物给剖析出来,这是大部分网络作家不具备的功力。”当然另一边,在何常在看来,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的互动以及和读者的距离,恐怕也是值得传统文学作者发现的,“读者是作家的阵地,我们的作品是要影响人的,影响不到人的话,就变成日记了。”

  “前几年,传统文学圈对网络文学圈还有挺强烈的偏见,一起开会的时候火药味还是挺浓的。”何常在说,“过去传统作家觉得网络作家夺走了他们的读者,但我觉得整个历史的时代不是由某一类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人民决定的。人民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就会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被认可,这样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近几年,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重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扶持,2018年的扶持名单中,《浩荡》就在其中。类似作品的成功,也恰好说明了,一些愿意打磨作品的人正在把目光投向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在何常在看来,不论什么样的题材,需要作者经验阅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网络文学需要更多作者的成熟,等到我们这批作者更成熟之后,必然会更多一些思索,在历史、都市题材中,找到更多适合转化的精品,和向社会输出正能量。”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