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正文

今传媒:仙侠小说传播之“热”探析——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

时间:2018-11-20 16:24:24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IMG_5520(0).JPG

  “侠”文化的出现与社会不公有关,“侠”的最高境界便是“侠隐”,超脱于尘世从而完成“自我”的寻找。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的传奇小说是仙侠文学的鼻祖。古典仙侠小说主要讲述人与修仙的故事,类似于武侠小说的风格。其故事的人物在追求成仙的过程中彰显出侠义精神和“道”的思想,以“阴柔艳丽的浪漫情调、扑朔迷离的神异色彩、高蹈避世的隐逸倾向”为主要特点[1]。而现代的仙侠小说,则常常是在架空的历史背景中讲述主人公经历重重磨难飞升成仙的过程。

  仙侠小说作为小说的题材之一,由于其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色彩与主流文化意识不符而处于边缘地位。但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仙侠文学开始逐渐被受众关注熟知。“2012年,网络玄幻小说和仙侠小说依然是网络在线阅读最火爆的类型,作品发表数量(按总字数计算增长2.7%,日更新数量达2.3亿字节”[2]。仙侠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下简称《三生三世》)由唐七公子于2016年创作,讲述了青丘白浅与天族太子夜华之间三生三世的爱情纠葛。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三生三世》之后, “街头巷尾尽是‘三生三世’”,甚而观众在观看了电视剧之后又去读原小说。对于仙侠文学为何如此受欢迎,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受众兴趣相契合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增大,生存状态紧绷,这促使人们在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一种消遣放松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仙侠小说的出现符合受众娱乐放松的需求,而小说中又往往融合了爱情、探险、个人成长、行侠仗义等因素,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受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理需求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相对于所谓的仙侠小说,传统武侠小说相对怀旧,而且不仅要求作者写作时要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小说读者的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较有深度的小说不是当今追求快餐式浅阅读的‘手机党’们或者网络小说迷们愿意消化的东西。”[3]

  以女性观众为例。女性往往具有敏感、幻想、怀疑等特质,更由于社会带给女性来自于职业、家庭婚姻等方面极大的不安全感,尤其是随着女性教育的提高,渴望寻求理想的婚姻伴侣。而这些情感上的需求则在仙侠剧中可以得到满足,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将在现实中很难或者无法实现的感情带入阅读中,对剧中人物与情节更有认同感。《三生三世》中夜华的形象符合目前大多数女性对完美男性的要求:帅气、顾家、对白浅呵护备至。因此女性往往将自己想象成白浅。因此,对白浅的不幸感到愤恨,白浅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电视剧在播出时,微博上对素锦的谩骂、对白浅的支持就成为以上这种心理的反映。而男性受众则更追求一种“力”,一种对“他者”的主宰和控制,那么他们阅读仙侠小说则可以获得惩奸除恶、行侠仗义等方面的满足。因此男性观众在阅读仙侠小说时更倾向于选择《大主宰》《一念永恒》之类的小说。

  二、跨媒介传播:扩大受众的范围

  2000年曾有人挑选了100部中外文学名著作了一次“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结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广播、戏剧等非文字传播渠道了解这些作品的[4]。 “如小说作为传播的母体因其携带方便,受众可以反复、随时阅读。受众在阅读时可以调动起形象思维,网络媒介的优势则在于它拥有自己的独特如博客、视频、BBS等新型的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让受者可以自主发布信息,从而使网络媒介作为一个平台供传者和受者进行互动交流。”[5]。由此可以知道,文学利用影视、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正在取代传统的以书籍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因此,仙侠小说也积极与不同的媒介传播方式相结合从而形成最大的传播效果。

  (一)与网络、手机等方式结合

  仙侠小说边缘地位的改变离不开新媒体对其的支持,尤其是与网络、手机等媒介的结合。手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截止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2011 年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0年我国 18~70 周岁国民中有 23% 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6]。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被切割,传统的大块时间全身心投入文本的阅读习惯已不适合目前的生活状况,因此,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休闲成为主要的方式。鉴于此种情况,文学网站不仅推出了各种APP终端,也根据受众的需求创作相关的内容。《三生三世》在新浪读书、腾讯读书频道、红袖添香小说等上均有连载,其每章内容在两千字左右,内容浅显直白,契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改编方式搭建影视平台

  仙侠小说通过影视改编的方式转换为电视剧或电影从而获得影视传播的平台,顺利获得与影视相结合的跨媒介传播。改编自fresh果果的小说《花千骨》的同名电视剧获得极大的反响,成为了仙侠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功之作。2017年初播出的《三生三世》也改编自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说,其在国内主要的网络视频门户网站上均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并引发热议,如腾讯视频的点击率达85.6亿次,优酷视频达到120.6亿次播放;而且以此剧为热点的相关话题反复出现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热搜榜。而对于影视的改编,为了更符合受众的观赏兴趣,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影视化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人物塑造的差异性。利用影视平台来扩大仙侠文学的受众,对于人物的创作极为重要。文学作品是通过抽象语言、文字等来进行故事的讲述、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获得读者的共鸣,而电视剧则是利用镜头、光线、色彩、布景等画面造型因素来讲述一个故事。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文学更注重给读者“留白”,给读者充分的想象,往往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电视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导演、编剧、演员更具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之后一个综合呈现出来的形象,与文学相比更为直观、具体、形象。以《三生三世》为例,原著小说《三生三世》与电视剧《三生三世》中,其主要人物都是白浅与夜华。电视剧中白浅与夜华的塑造基本上与原著相吻合。小说中白浅是一个贪玩、喝酒打架、有仇必报的少女,被誉为“四海八荒第一美人”,夜华则是“着玄色锦袍、目光冷淡深沉”之人。电视剧在呈现这两位时基本上符合原著的,无论是从人物的化装还是着装等,比如电视剧中白浅的服饰以浅色偏冷色调为主,夜华的服饰则是以黑色为主。但电视剧在塑造这两位主要人物时相比小说而言则更为立体丰富,剧中白浅在昆仑虚学艺时顽皮、不思进取、贪玩,而其失忆时迷惘、怯懦,但在恢复记忆之后决断、狠辣,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一些。电视剧中所描写的夜华与小说相比性格也更为立体,面对素素时的深情,初见白浅的惊喜等,都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从而一改书中人物性格的单一。

  而对于剧中次要人物的塑造与原著小说,电视剧在塑造人物方面增加了次要人物的份量。在小说中,素锦、司命、东华帝君、胭脂、大师兄等人均着墨不多,如对于胭脂,作者仅仅用一百个字左右讲了我与她在大紫明宫逛后花园,聊了聊我与离境之间近期的关系。而在电视剧中,对于胭脂则进行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呈现,如胭脂在父亲战败时帮族人求情,由于不能忍受大紫明宫中的勾心斗角到凡间生活,与子澜的爱情等;如对东华帝君,小说中仅寥寥数笔写到 “我从凤九处知道他,凤九爱他爱的死去活来,每每为他醉酒”,而电视剧中的东华性格更为多面,增加了他与凤九爱而不能得的爱情。这些次要人物描写份量的增加,纵然与电视剧的篇幅容量有关,但也丰富了电视剧的剧情,更符合受众的收视兴趣。

  除此之外,剧版《三生三世》为了增加其情节的可看性,增加了一些原著中所没有的人物,如素锦的奴婢辛奴——素锦的帮凶,白浅失忆时生活的小镇上的人等。在剧版《三生三世》中,白浅在昆仑山学艺时的众位师兄弟,东华帝君下凡托身为帝时的妃嫔等。这些新增加的人物都使剧情更为丰满,主要人物的形象也更为具体。

  第二,故事的讲述方式上更注重戏剧性。仙侠小说在改编成电视剧进行传播时,需要将文学的讲故事的方式改编成更符合受众的观赏兴趣。以《三生三世》为例,原著小说的故事讲述是以“我”的回忆在将人物与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如在讲述“我”在昆仑虚拜墨渊学艺时,“我”与墨渊、“我”与离境之间的恩怨纠葛是由于“我”去给东海水军贺寿不小心迷路闯入山洞时遇见了离境时的回忆,原文写到“许多年来刻意忘怀的一些旧事,纷纷在脑子里揭起来”,然后小说开始讲述“我”与二人之间的故事;而电视剧《三生三世》将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阶段来呈现:首先是白浅在昆仑虚学艺时期,白浅与墨渊、离境的关系,其次是白浅失忆之后变为凡人与夜华相遇时期,最后白浅恢复记忆与夜华之间的爱恨纠葛。从观众的收视习惯而言,看电视剧与欣赏小说是处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看电视的环境更为随意,以娱乐放松为目的,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与收视兴趣。

  改编方式的出现让网络文学以生动的形象呈现在荧幕之上,不仅给网络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为影视文化提供了资源。目前的许多影视剧便是改编的网络小说,如《花千骨》《华胥引》等。

  三、仙侠小说创作的滥觞

  在摆脱其边缘地位时,仙侠小说的创作也开始显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总结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创作模式化、套路化,表现为模式化的人物设定、情节走向、固定的环境以及固定的框架。《古剑奇谭》《花千骨》《青云志》等虽然名字不同,但人物设定是“资质平庸+爱情+成长+完成自我(成功或为某种理想而牺牲)”。《花千骨》中花千骨前往蜀山学道,其在入门考试中资质平庸但机缘巧合通过了考试。在修仙的过程中,经历种种磨难但都坚持了下来,随后又加入了爱情的元素——与白子画的爱情,但最后又为拯救苍生而自愿牺牲。

  仙侠小说应涉及到家国天下、爱情、亲情以及个人成长等母题,但目前的仙侠小说在创作时却有意识的增加了爱情的份量,淡化其家国情怀、个人成长,即使是涉及家国情怀、拯救苍生,也往往是份量不足够的。《花千骨》中花千骨为了救天下苍生甘愿一死,其牺牲也仅仅是在与白子画的感情纠葛中,《三生三世》中夜华最后为了拯救苍生、维护四海八荒的太平牺牲了自己,但他的牺牲也仅仅是用来衬托他与白浅之间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其人物的设定缺乏感染力。

  第二,远离现实生活,增加社会虚幻感。信息化社会中,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源源不断的、渗透当今社会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所包围。这些信息建构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知以及社会认同,正如科罗克和库克所说“电子化的个体,一切都从媒体中获得”。由于仙侠文学所建构的世界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读者在阅读此类小说时把自己置身于小说虚拟的世界之中,与现实生活相隔绝,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远离了社会的价值与道德,从而对社会认同造成一种错觉并沉迷其中,不利于个人成长。如《三生三世》中所提倡的“一见钟情”的爱情观与社会现实生活是不符合的,如果沉迷其中,则不利于建立与现实相符合的爱情观,而其中对于反面人物采取的报复手段也与目前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不相符合,如当白浅挖掉素锦眼睛时,网络上一片欢呼之声。

  第三,低俗化倾向。“娱乐至死”的时代,仙侠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兴趣,在内容上往往有低俗化的倾向。比如在小说中充斥着对权力、金钱等的渴望,《三生三世》中对于白浅和夜华所具有的身份象征与背后的权力关系的渲染。除此之外,小说中会使用带有暴力倾向的语言或者在故事的情节上刻意设置一些博人眼球的大尺度内容等。

  四、结语

  《三生三世》通过电视改编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这又促进了小说文本的阅读。仙侠小说在改变其边缘地位的同时其创作也逃不开模式化、套路化的命运。面对仙侠剧创作中的滥觞,笔者认为不仅要提高创作者的文化素养,读者也应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觉鉴别仙侠小说中的低俗内容并且远离低俗内容。除此,网站作为“把关人”也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为受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龙艳,刘舒雯)

  参考文献:

  [1] 凤录生. 唐五代仙侠小说的风格特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

  [2]马季.规模持续增长期待原创力——2012年网络文学综述[J].文艺争鸣,2013(2).

  [3]佚名.90后读者不爱仙侠爱武侠现象值得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8).

  [4]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5] 孟欢.《杜拉拉升职记》的媒介互动传播[J].东南传播, 2010(9).

  [6]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4-22(5).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