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角>正文

文学报:网络文学带来的不是危机,而是契机

时间:2019-03-26 09:14:10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微信图片_20190326091427.jpg

有一种广泛流行,但未被确证的看法认为,当下风起云涌的类型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让正统的严肃文学成了一种类型文学。足以佐证这一看法的是,网络文学在过去20年间的迅猛发展。

据2017年底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129.2亿元、网文作者1400万名、网文作品超1600万种、网文读者规模破4.06亿人。

如果只是从规模和效应上看,的确如浙江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夏烈在近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网络文学家培育与网络文学发展高峰论坛”上所说,网络文学已经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学样式。

但从另外一些指标,譬如从质量上讲,网络文学离成为主流还有相当的距离。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表示,网络文学界鱼龙混杂,即使是评价较好的作品也存在庞杂无实、凌空蹈虚等问题。

也有观察者表示,网络文学不乏一些恶俗、低俗、庸俗的内容,不免落入“拳头加枕头”的窠臼,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盛行。如此,就像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会长血红认为的那样,虽然网络文学以巨大的作家量、书写量“取胜”,但要出现精品或是经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如果说是否有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或是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的“比较成熟的判断架构”,是衡量一种文学类型是否主流的重要标准,那么网络文学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事实上,在当下文学批评界唱主流的学院派文艺批评,如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所说,已不能充分阐释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新媒介文艺现象的现实。

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与批评之间的这种不对称,也对批评本身带来了某种焦虑。无论如何,就像夏烈说的那样,网络文学给予人们跳出文学史固有观念与框架的一种可能,它带来的不是危机,而是契机。

网络文学需要分工和各司其职,推动整个产业成熟发展

网络文学质量的失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创作和发表的整个流程都缺失编辑环节。

业内普遍用“自编自导自演,自拉自弹自唱”这句话,来形容网络文学这样一种自由且野蛮生长的状态。

据有关数据显示,仅阅文集团旗下平台就有400万作者,其中以“80后”、“90后”为主,作者社会身份繁杂、水平参差不齐。而网络文学内容质量的高低,基本上是由作者主导的。与一般传统文学不同,其间很少有策划、编辑、校对、编审的再加工和层层把关。

而随着大量资本涌入,网络文学变得过度商业化。这种商业驱动也使得网络文学屡屡出现各种负面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以网络小说为例,为迎合读者口味,圈到更多粉丝,出笼的作品多集中于武侠、魔幻、古代言情,题材单一且跟风仿效厉害,真正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当下丰富人生现状的极少。

而且众所周知,大多数文学网站与作者签有协议,对作品的上传字数、更新频次等都有严格规定,致使作者每天只能闭门造车,为码字而绞尽脑汁,没能像传统作家那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既缺失编辑把控,又唯经济效益至上,加之其他的一些原因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曹元勇表示,从图书出版的业态看,数字化出版虽然一时还难以取代纸质出版,但至少已形成与纸质图书出版共存的局面。但网络文学还达不到数字化出版的规范要求。

“网络文学下一步是不是非要变成纸质图书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要经过严格训练的图书编辑对作品进行一番编辑和加工。网络文学有必要向现在数字出版的标准靠拢。”

作家小白也表示,虽然看好网络文学,但他对资本驱动下的类型化或模块化的网络文学却心存怀疑,因为这种阅读方式是催眠式的,使人上瘾,几乎类似机器人写作。

“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前景非常美好,因为它有交互性和社区性,但前提是每一个终端都应当对上传的文字负责。”

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建立起这样一种负责机制?夏烈认为,网络文学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引入专业人才,需要有自己的文学评论家,需要有既懂得经营又懂得文学的网络经纪人,还需要有对影视和其他文化产品具有判断力的内容策划公司。

而对于提高网络文学质量而言,首要的是有作家经纪人,只有这样作家们才能安心创作。血红表示,作为一名网络作家,本职工作还是写文字。这个产业不是一个人能包揽一切,而是需要分工和各司其职,推动整个产业的成熟发展。

借助高校资源平台提升网络文学品质,是可行路径

诚如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所言,从文学大势上看,网络文学已经走过数量扩张期,步入质量提升期。相应地,读者对网络文学精品化、经典化的诉求也随之增强。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网络文学作者缺乏文学写作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技巧训练。借助高校资源平台,提升网络文学品质,显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高校首个网络作家培养计划出炉。

去年年底,华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正式启动“分众”中国未来网络文学家项目,并于近期发布网络文学新人大赛公告。通过大赛选拔的网络文学新人将于今年9月到该校报到,免费展开为期三年的专业培养,其中一年驻校培养,两年校外跟踪培养。

“一年驻校培养主要包括配备知名作家导师和知名学者导师,选修网络文学创作培训课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相关课程、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视野拓展课程等;两年校外跟踪培养,主要包括导师指导,定期或不定期返校开展作品创作研讨、参加有关网络文学活动等。”该校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文贵良介绍说。

据了解,凡是在网络文学平台,包括自媒体平台连续更文3个月以上的40岁以下新人作家就可参赛。大赛将每年从中评选出10至20名作者,作为“未来网络文学家”后备人才,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华师大中文系创意写作硕士学位点为平台,量身定做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

该校中文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朱国华表示,所谓个性化培养方案是指,考虑到不同网络作家的写作习惯、创作定位、知识需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写作方向定制培养方案,充分尊重其个性。

“比如,有的作者投入科幻小说写作,可能对某些科学理论感兴趣,我们想办法推荐物理、天文等相关领域学者开讲座,答疑解惑;有些网文作者专注历史题材,那么个性化课程里‘打包’历史系相关课程等,帮助小说写得更具信服力。”

与此同时,相较常见的统一教材、集中授课,罗岗教授介绍说,该培养项目聚焦网文作者作品,以工作坊、讨论会等形式展开解析研读,为网络文学新人提供有利于可持续成长的写作环境。

除了网络文学网站上的作品,该项赛事还将自媒体写作纳入评选范围。该校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平说,比起网络小说平台,眼下不少微信公众号、豆瓣等平台的自媒体写作,也在人们的日常阅读图景中愈发醒目。

“自媒体文章很难被归入一般文学体裁,但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多种多样,与现实生活结合异常紧密,这样一种非常年轻的文学样态,并没有一个定式,却是当前文学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外,为鼓励网络文学作家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手法创作作品,此次大赛也为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家保留一定比例获奖名额。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看来,成立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发起中国未来网络文学家项目,充分展现出华东师范大学对新时代文化发展变化的敏锐把握和深刻洞察,认识到大学既要培养创造性的文学人才,也要培养创意性的文化产业人才,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

网络文学批评范式应从“栅栏式批评”走向“征候式批评”

面对推陈出新的网络文艺环境,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文艺作品,建立有效良性的网络文艺批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的网络文艺批评,就像青年学者李雪莉指出的那样,存在着诸多问题。

“评论家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不高,相关评论话语和评论方式居多不符合网络文艺的实际情形,导致种种评论和研究沦为学术圈的自说自话,既没有对创作者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无法引导读者。”

以李雪莉的理解,上世纪中叶之前出现的四大批评形态,“模仿说”“表现说”“客观说”“实用说”实际上都忽略了网络媒介的作用,开展网络文艺的具体批评实践需要以网络为媒介场,综合考虑各种要素进行合作开放的联合批评。

从批评的主体角度来看,读者、学者、作者以及编者需要联合起来打破印刷时代以个体为单位的封闭模式,共同建立一个开放、互相交流与合作的新型批评环境。

李雪莉进一步认为,网络文艺具有新媒介特征、高度互动互渗的亚文化群落,只有更充分地基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如将文本内容、文本实践的形态,与田野调查、访谈的方法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介入网络文艺的真实情况。

“四类主体批评中,读者、作者和编者都是常年与网络作品打交道的批评者,只有传统的专家学者远离网络文艺作品,所以他们更要身体力行的去接触网络文艺,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式批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的《凡人凡语精选书评专辑》具有某种示范性。

该专辑是对网络畅销小说《凡人修仙传》的评论合集,它由该小说庞大的粉丝群体自发搜集、筛选、编辑成书,涉及到了文学各方面的要素:故事情节、事件设定、人物设定、作者评论、文本评论以及对小说类型开创性的定位等。

与传统文学评论集不同的是,该专辑所有的收集、整理、分类、检查、补充、审定、上传等工作,都由粉丝们配合完成。历时3个多月后,粉丝们完成所有的编辑工作,将之上传至互联网,实现批评的全民共享和平等互动。

在青年学者谷硕看来,这种由传统个体的精神生产到网络粉丝话语狂欢的转化过程,不仅打破了专业批评家作为自律性主体的身份,同时也解构了他们长期以来所建构的权威性。在互联网构建的赛博空间中,传统媒介环境中的以个体为本位的主体形式被打破了,广大网民又实现了重新部落化。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我们,要建立‘爽文学’的批评标准。对很多网民来说,网络文学的核心不在于超功利的审美体验,而在于阅读的‘快感’。可以说,快感美学是网络文学的主要艺术基调,建立‘爽文学’的批评标准是符合网络文学自身的审美层次的。”

换一个角度看,快感美学如青年学者黎杨全所说,或许也只是网络文学的表层,其深层则折射了网络社会的“虚拟体验”。

“跟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可生存’的媒介,可以生活在网上,即所谓‘第二人生’。这种可生存性一方面给写手带来了‘网络存在无意识’,即虚拟体验。另一方面,也会让读者自觉不自觉地从作品中感受并认同这种虚拟体验。”

也因此,黎杨全认为,网络文学必然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复杂的、多维的。相应地,批评范式也应从“栅栏式批评”走向“征候式批评”,以推动网络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欧阳友权则更倾向于把网络文学评论分为两个层级,即资格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前者是入门评价、大众评价、文化评价,后者则是艺术审美评价、人文价值评价和精品力作评价。

在他看来,层级性评价的涵盖力与包容性切合网络文学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消除传统对网络文学的误读和偏见。

“面对网络文学,批评家应该有兼容、宽容、包容的评价立场,正确站位,选点发力,如此才有可能缩小创作与评论的落差,让理论批评的歌喉发出足以穿透网络与现实的激越清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