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消遣 > 热点关注>正文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到底谁抄了谁?

时间:2016-04-08 20:37:25    来源:爆侃网文综合整理    编辑:爆侃网文 字号:TT

4642f9adfd37bb20c510d96ae2c21741.jpg

  两部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一PK我们就发现,故事中有一大堆雷同

  上一回讲了《西游记》抄《鸣鹤馀音》,那这回就接下去讲讲《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对难兄难弟。

  两部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一PK我们就发现,故事中有一大堆雷同,两个哪吒,一个二郎神一个杨戬、给杨戬杀死的袁洪那场恶斗,和《西游记》中二郎真君对打孙悟空的世纪大战太像了,哪本书出版在前,哪本书出版在后?哪个作者受到对方的影响?总有个先来后到是不是?

  故事,只不过人相似,不能说抄袭。但如果我们细致地把文中的诗词比对一遍,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大大滴。

  请将你手头的《西游记》第一回描写花果山的那首“势镇汪洋”词和《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闻太师西歧大战”中作者赞美金鳌岛的那首词比较一下: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潮涌银山鱼入穴,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危巅。丹岩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鸾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鸟。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源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闻太师西歧大战

  除了一些细微差别之外,这两首诗其实是一首词。一首也就罢了,关键是,这样的诗歌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绝非孤例。《西游记》第九十六回中,当唐僧师徒使法力阻住布金寺僧,再次踏上西行之路之后,作者作诗一首来描写当时春尽夏初时节的好天气:

  清和天气爽,池沼芰荷生。

  梅逐雨余熟,麦随风里(《封神》作“景”)成。

  草香(《封神》作“随”)花落处,莺老柳枝轻。

  江燕携雏习,山鸡哺子鸣。

  斗南当日永,万物显光明。

  这首诗也出现在《封神演义》第八十五回“邓芮二侯归周主”中,只有两个字的差别。《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诗词的雷同早就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柳存仁教授和北海道大学的中野美代子教授(日文版《西游记》译者)所注意,前者在《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小说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了十一个论点来证明《封神演义》对《西游记》的影响,而中野美代子则经过细致地阅读比较,发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共有三十二首诗词是相同的,同时他也接受柳存仁教授的影响说,认为《封神演义》对《西游记》的写作具有深刻的意义。

  两位大师级人物的意见,几乎铁板钉钉,既然《西游记》的作者可以抄《鸣鹤馀音》,他为什么不能抄《封神演义》呢?有前科,有作案动机,这回看来是要被绳之以法了。

  不料,峰回路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圣昔在《西游新解》一书中举出相反的意见,他倾向于认为不是《西游记》抄袭《封神演义》,而恰恰相反,是《封神演义》抄袭《西游记》!他的证据正是通过这些相同或相似诗词的仔细研读之后发现,《西游记》中的诗词相对于《封神演义》更贴近于故事本身,而《封神演义》则有矛盾之处,并以此来证明,《西游记》可能先于《封神演义》而存在,《封神演义》的作者则可耻地充当了一次“文抄公”的角色。

  比如《西游记》第十八回描写夕阳西下之时,唐僧和孙悟空到一户人家借宿情景的这首词:

  竹篱密密,茅屋重重。参天野树迎门,曲水溪桥映户。道旁杨柳绿依依,园内花开香馥馥。此时那(此三字《封神》无)夕照沉西,处处山林喧鸟雀;晚烟出爨(《封神》作“灶”)条条道径转牛羊。又见那食饱鸡豚眠屋角,醉酣邻叟唱歌来。

  说的是傍晚时的情景:在《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绝龙岭闻仲归天”中,闻太师兵败之后,三十万人马只剩下人马数千,连坐骑、门人、副将全都阵亡,一时闻太师感时伤怀,难以入眠,一直坐到天明起来,带领残兵败将逶迤前行,见到一座村舍。作者作诗描写村舍的面貌。可是,“夕照沉西”四字俱在,明明是黎明时分,如何变成黄昏了呢?

  辅仁大学的康士林也曾经详细比较这两本书的诗歌,得出了与吴圣昔相类似的结论。这一证据基本上是无法辩驳的,当然,我们并没有在其他的三十一首诗歌中都发现这样明显的矛盾。

  是后期修饰作品的文人或说书人擅自加入,还是作者随手抄袭?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加大胆地假设:两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个人!如果是后者,这将颠覆我们对于这两本名著的全面印象!虽然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又非常之低。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