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展开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文学>正文

文艺批评的三个问题

时间:2015-12-11 13:57:00    来源:    编辑: 字号:TT

  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打破学科壁垒。首先,文艺批评必须具备文艺史的意识。文艺批评不是对文艺对象的一次性解读,它承担着文艺史构建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文艺作品进入文艺史的方式与定位,它对文艺作品的挖掘和批评,同样影响著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走向、社会的文艺认知。如果割裂了文艺批评与文艺史的联系,那么,文艺批评的言说也将单薄苍白、无所依托。其次,文艺批评还肩负着构建和检验文艺理论的职责。文艺理论是基于文艺批评和文艺史的规律性总结,理性、系统、深刻、有效是其基本属性。文艺批评是对文艺现场的直接介入,既有感性、直接的体验优势,也有着由于现场性所必然附带的局限性。因此,文艺批评需借助于中西方先人的智慧结晶,从文明发展和文化现代性的角度去理解、透视乃至评判文艺事实。但理论并非万能之思,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有其无法克服的系统缺陷,文艺批评不仅应该成为“过去”理论的现场检验,还应该以文艺现场的文艺事实,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不断修复、调整和更新。否则,文艺批评只会沦为个人呓语,无法实现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更无从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批评效果的及物

  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要发挥其独特的鉴赏、阐释乃至引领作用,归根结底需要批评家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入感触文艺,做文艺的“及物者”。

  面对文本,批评家要有潜心的阅读体验,那种匆匆浏览甚至只看梗概便匆匆下笔的批评者,其实连鉴赏的资格都没有,批评文本变成了批评者的自我标榜和孤芳自赏。及物的批评还包括面对作家艺术家时,真诚对话,追求真理。这种及物的交流,既包括对文艺新质素的张扬,对艺术偏差的批评,还可能是对文艺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探讨。它凝聚着批评家对作家艺术家人格的尊重,对创作成果的尊重,更有着对文艺不断超越的企盼和追求。

  及物的批评还体现在批评写作的过程中。文艺批评应是穿透文艺的感性表现,以理性的方式直抵思想文化前沿的利器;与此同时,文艺更需要批评家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美学感悟,以其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心灵进行二次创造,书写出感性与理性、精妙与朴实、深刻与隽永兼备的批评文本。批评文本是批评家与作家艺术家、批评家与文艺作品受众、受众与作家艺术家进行心灵交流的桥梁,那种以理论拥进文本,却让理论与文本互相龃龉的技术操练,永远无法获得作家和读者的真正认可,因为除了名词绚烂、概念新奇、语言晦涩之外,只剩不知所云。唯有批评者的不断反省和调整,才是诸多学院派批评家摆脱角色尴尬和批评困境的出路。

  及物的批评,还要求批评家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前瞻性的批评视野,如此方能让文艺批评落地生根。中西方的许多著名文艺批评家,本身就是作家出身,但这样的两栖批评家在当代文艺批评界还很少,创作经验的先天不足,似乎成为批评家对创作现状进行发声的“软肋”。可批评家也正因为没有深陷于“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局限,从而可能获得“登临绝顶,一览众山”的视野优势。而广博的文艺内外的知识积累以及由此构建的人文底蕴、人文智慧、人文情怀,恰恰是一个批评家能够直面艺术本质并展开文艺批评的重要资本;也唯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素养、坚定的批评勇气,才能进行个人性和普遍性相融合的再创造,去审视、引导和构建文学艺术的未来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